在客家乡村,清风月明之夜,孩子们常会唱着这样一首童谣:“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放条鲤嫲八尺长。鲤嫲头上撑灯盏,鲤嫲肚里做学堂。做个学堂四四方,兜张凳子写文章……”
这首童谣流行于客家地区,它寄托了长辈们对子弟读书有成的热切期望,并形象地体现了客家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
客家人具有悠久的耕读传家的文化遗产。他们既以农为本,又重视教育。在石城县高田镇岩岭上柏熊氏古村,有一处明代遗迹,上刻着“耕读处”三字,这正是客家人耕读传家的真实写照。
崇文重教、耕读传家在客家人的心中被视为宝贵的财富,一直代代相承。定南县老城镇老城村的一座古建筑上刻有清乾隆年间的“锄经种字”石匾,这不仅是对土地和知识的尊崇,也反映出客家人的勤劳与智慧。
作为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族谱深植于唐宋以来迁入赣闽粤边区中原汉族之后,他们必须抛弃许多东西,但不能背离祖祖辈辈赖以为生的基本手段——以农耕为基础的小盆地生产和生活方式。在这里,“地大山深”,没有北方那样广袤可耕的良田熟地,但只有丘陵密布和溪水纵横形成的小盆地。这使得他们不得不从头做起,以拓荒、种植为基础的小盆地农耕文明在此孵化并发展起来。
这种小盆地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因其规模狭小而水准低下,使一户几口能自给自足,无需大规模社会分工协作。这也成为家庭制度提供物质前提,而赣闽粤边区的地理特征又给予了家庭制度独立性和封闭性的特点。
对于个人来说,以力行力学则成了现实生活中的必然选择,因为山多田少,要生存只能力 耗;要成才、出人头地,只能通过学习。此便塑造了一种“惟讀惟稼”的价值观念,即使贫穷的人也要让子女受教育。而谁能功名卓著,就受到全社会的肯定与赞扬。
至于那些用石柱凿成的大旗杆,它们不仅是功名象征,更昭示着一个地方人才辈出的情况。在科举盛行时,如果哪个家族考上了进士或获得其他高位官职,那么宗族就会请来工匠制作这样的石旗杆,并雕刻功名者的姓名等信息,以及吉祥图案。一座好的祠堂,其前面的石旗杆越多,则说明该家族人才济济、兴旺发达。而一个地方拥有更多这样的石旗杆,则表明这个地方人才丰富,是人杰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