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与民族和谐政策共同推动下,汉彝杂居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本文以汉彝杂居新型农村社区为例,分析了民族农村社区的社会变迁及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社会风险,并提出防范和解决建议。研究结论对于当前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多民族杂居、混居的新型农村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近年来,传统汉、彝民族混居、杂居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新型民族关系的初步建立、民族社区自治体系的逐步完善、基层建设的逐渐形成等方面。首先是汉彝之间的民族差异进一步从分化到融合,深入到社区发展的各个方面,不管是日常生活、生产方式、文化活动、家庭结构还是在语言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都不断潜移默化地互相影响,彼此间深入融合;其次是民族风俗习惯上,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具有很深的地社会历史根源,特点各不相同,而且族群文化族群属性等形成过程缓慢,但一旦形成则根深蒂固。汉彝杂居社区内,一方面基本保持了彝族和汉族原有的生活习俗,传统风俗习惯精髓并未消失,而另一方面又不断丰富和发展出了新的社会习俗。
随着汉彝杂居社区的大量外来先进生产力的进入,如交通通信设施建设的大变化变迁,使得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多样化,不断进行物质精神交流,即使存在于文化思想上的冲突,也提高了过去相对封闭的人们对世界认知能力水平。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十六年来西部地区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以及教育及社会文化影响,对职业素养劳动技能文化知识全面提升也推动整个区域社大环境变迁。
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必须认识到这种快速变化带来的系统性风险。首先,是家庭纠纷或矛盾,由于婚姻或家庭关系引发不稳定不和谐甚至各种冲突与纠纷。在传统文化中,对婚姻社会认同家族认同力量远大于现代文明所秉承法律认同力量,一旦婚姻破裂离婚提出必承受高额礼金退还等风险代价。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双方婚姻纠纷就转化为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宗族之间矛盾,如果没有对婚姻家庭问题妥善处理程序,就会引发矛盾演化升级直至族群大规模冲突。
其次,是涉及家支因素群体性矛盾与冲突。在家支(家族关系)组织中的角色扮演极其关键,它决定了一切集体行动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如果一个家族成员受到挑战而求助于大家庭时,全体成员被要求团结一致参与斗争,或械斗,或赎人,或赔偿财产损失即“打冤家”,这种现象有悖于现代法治制度,并成为破坏整个宁静稳定的隐患。这正是在价值观冲突中产生的问题,因为现代文明强调个人独立与多元价值观,而传统则倡导集体主义,这种差异导致很多问题难以解决,最终可能演变成暴力事件。而这些都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并采取措施预防的问题,以确保我们的国家能继续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