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服饰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少数民族的风俗和节日有着深厚的联系。《摩经》中的记述显示了古代布依族妇女在宗教仪式中的装扮,这些装扮不仅体现了她们对神明的尊崇,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美好风貌的追求。
在汉以前,关于布依族先民服饰的情报主要来自于“被发文身”、“断发文身”或“剪发文身”的记载,这些描述侧重于头饰和身体装饰,如越人“被发文身,错臂左衽”。这些记录虽然简洁,但揭示了早期布依族服饰与其他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情况。
到了秦汉时期,不同朝代的人物与事件也为我们留下了一系列关于布依族服饰变化的线索。例如,《史记》提及南越王赵佗头上的“魅髻”,这是一种高圆柱状头巾;《旧唐书》的记载则详细描绘僚人的上衣形制,并且展示出男女之间不同款式。这一阶段对于布衣裙子的描述尤为丰富,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明代之后,对于布依族服饰的记录更加详尽。在此期间,无论是青山、白水还是罗斛等地,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地方特色。而清初开始,每个地区都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比如南笼(今安龙)以椎髻长簪著称,而罗斛(今罗甸)则以短衣长裙为主。此外,在独山州(今独山县),女性首戴青花手巾,其它地方也有各自不同的造型和配件使用方式。
进入清乾隆年间后,由于居住环境和文化交往差异化发展,各地布依族服饰产生分化,一部分地区开始采用裤子取代传统裙子,而另一部分地区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样式。至今,由于地域差异以及多元文化影响,使得不同的区域内出现了多样的本土化特色,因此每个地区都具有其独特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