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客家方言中,"隧对遇隧对" 这个表达形式听起来可能有些不自然,因为两个词“隧”和“对”都念第四声。为了避免这种突兀的感觉,客家人将其变调读作 "duí duì",类似于普通话中两个第三声字合在一起时第一个字也会变调,如 "好" 在 "好饱" 中读作 "háo”。这样一来,这个表达就表示了碰巧发生两件或两件以上小概率事件同时发生的情况。在梅县,这种说法尤为常见。
此外,当人们想要表达一种不安的心情时,他们也会用到这个短语,只不过是换了一种方式去理解它而已。这两个 “dui” 究竟怎么理解才是正确的呢?
成语 “狭路相逢”,源自《乐府诗集·相逢行》,原意并非必定是仇人相见,而只是凑巧在一条狭小通道上相遇。不过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个成语逐渐被赋予了更加狭窄的含义,即专指仇人相遇、谁也不放过谁。
古汉语中的“隧”,读作 “duì”,与现代汉语中的“队”(如军队)有相同之处。而且,“隧”的形状和音韵与“队”颇为接近。《左传·隐公元年》中有提及:“大隧之中,其乐融融。” 而《礼记·曲礼上》则写道:“出入不当门隧。”
同样,“对”的意思也是相当古老的,它源自古汉语中的“应”,即回答或回应。在杜甫的一首诗里也有这样的用法:“山危一径尽,崖绝两壁对”。
将这些元素结合起来,就是客家方言中的 “隧对遇隧对(duí duì ngì duí duì)”。因为这两个词都念第四声,所以听起来略显突兀,因此客家人自然而然地将其变调读成了 “duí duì”。
接下来,我们再探讨一下这个短语如何应用于日常生活。
假设甲乙二人是朋友,在某次偶然机会下,他们各自发现对方,那么甲可以说:若何恁 隧 对!(怎麼這麼巧?)。乙便答以:系呀,过来舞滴东西。(那就是,你过来弄点什么东西。)
不久之后,他们又一次意外重逢,甲问:若何还亡搞掂噢?(為什麼還沒搞定嗎?)。乙回答:会惴啊无!荷包毋曾袋到。(真是大意,不带钱包。)甲接着说:真真 隧 对遇 隧 对!
实际上,乙所说的惴,即是古无舌上音,是证明那个时代发音的一种证据。此类情况还有知字,有zī也有dī,其中dī即秦汉时期的发音。“会惴啊无” 是客家人的口头禅,用来形容一种不安的心情,它源自成语 惴惴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