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信奉的神仙谱系极为繁杂。《太平经》中“神仙”分为六等,陶弘景著《位业图》,分七个“神团”,张君房《云笈七笺》等道书中更将“神仙”分为十个等级,最高为“三清”、“四御”,最低为“城隍”、“土地”。一般来说,道教神仙谱系是经过南北朝至唐宋时期的长期演化才逐渐定型的。
首先在南北朝时期确立了“三清”——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的至尊地位,北宋时期则抬高了“玉皇大帝”的仙阶,使之成为天界最高神,“四御”的首,从而形成“三清”、“四御并驾齐驱”的体系格局,并传承至今,其中 “三清是‘教门之尊’,” “四御是‘三界之尊’,”他们共同统率着天上、地下、阴间林林总总、形形色色的大小神仙们,共同组成了富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色的 “神仙世界”。
道教早期并不供奉神像,后来为了便于传播,就开始塑造和供奉。最早的道教神像据说是在北魏由寇谦之主持塑造,当时还不普及;直到北宋真宗时期才全面普及开。大型道教宫观中,“天尊殿(或曰‘三清阁’)以及‘四御殿’必不可少。” 至于其他神仙,则根据所处地理特点而不尽相同。在古籍物品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些信仰遗留下来的线索。
将 “三清合祀在一起,大概伊始于宋初。” 在 “三清殿内”,三个苍颜白发、和颜悦色的老人正襟危坐在座位上,其中 “元始天尊(玉清大帝)居于中间,他左手虚捻右手虚捧(有的造像是手持混元宝珠),象征宇宙混沌未判的洪元纪;灵宝天尊(上 清大帝)居左,或执太极图,或持如意象征混沌已判阴阳分明的大成纪; 道德 天崇(太 清大帝)居右,以一把扇指示动静生长的大治纪。”
在其他地方,还单独建有老君 神像,一般盘腿而坐,有的手倚几,有的手抚膝,都眼睛平视双耳垂肩,全身散发出一种慈祥可亲的情感。
" 四御殿内"供奉的是 "昊 天玉皇大帝"、“ 中 天紫微 北极 大 帝 ”、“勾陈 上 宫 天 皇 大 帝 ” 和 "后 土皇 地 袛". 这些都戴冕旒穿朝服雍容华贵,如同现世的人间帝王与皇后。
其中 "玉皇大帝" 为 "万法之 尊","众圣 之 王",所以常被单独设立 " 玉皇阁 ". 他通常身穿九章法服头戴十二行珠冠冕旒两眼下视显得端庄严肃且宁静飘逸。他是所有人的守护者,是我们敬仰的一方力量。
除了这些主要人物外,在民间还有许多其他的小小保护者,比如八仙、二郎真君、三星娘娘等,他们都是普通百姓生活中的重要存在,而他们面貌又各具特色,让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