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教授访谈自然之境中探索中国道教公开课视频的仪式音乐研究现状与挑战

在我们追求学术研究的热情中,难免会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使是最好的意图,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偏差。正如一句古语所说:“危机也许是生机。”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开放我们的思维,尊重我们的研究对象,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被我们的预设概念所限制。

采访人:张应华 记录人:尚建科

张应华(以下简称“张”):刘教授,您是一位在仪式音乐领域有着深厚造诣的学者,这个领域近年来逐渐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请您谈谈当前仪式音乐研究的情况。

刘红(以下简称“刘”):我必须坦白地说,我并不认为自己具备评判整个仪式音乐研究现状的资格。我能做的,只是在参与这一领域的过程中,我获得的一些个人感悟和认识。

为什么现在大家都开始关注仪式音乐呢?我觉得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我们过去对传统音乐或地方民间音乐进行田野考察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些活动与今天人们说的“仪式”概念相符。这就是说,我们今天形成了这样一个热点,即使广义上的“仪式”,它包括了一定的秩序、规则和格式。而这些规则和格式实际上与特定文化中的某些活动相吻合。

另一方面,是一些专门机构如上海音乐学院建立的“仪式音乐研究中心”的推动,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主持的一系列项目等,这些都是推动这个领域发展进程中的关键因素。

虽然目前对于仪式音楽有很大的兴趣,但我认为未来的相关研究应当注意的是,不应该盲目将任何现象都归为“仪治”。因为不仅如此,还要明确这是哪种类型的礼节以及它在什么程度上表现出了非日常行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不能清晰地划分,那么就像把每天吃饭看作是一个严肃而正式的情境去分析一样,这显然是不恰当的。因此,我强调的是,“礼节”需要标准、条件和要求,没有要求,它就失去了作为礼节的情感意义。这是我个人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