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追求学术研究的热情中,难免会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尊重和支持我们的研究对象。正如一句古话所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如果我们不能真正理解他们的心意和行动,我们可能就会“表错情”,这是一种误解和错误的行为。
张应华:刘教授,您认为当下仪式音乐研究之所以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刘红:首先,我必须承认的是,我并不具备代表性来谈论这一领域的问题,只能分享我个人的感受和经验。在我的看法中,这两年来的热点主要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他们过去在传统音乐或民间音乐领域做出的田野考察与现在对仪式概念的理解更为吻合。这也是为什么今天形成了“仪式音乐”这个概念,它比之前更为包容,因为它包含了神圣部分和民俗部分,而后者往往被忽略。
张应华:那么您认为对于这些被称为仪式音乐的一些现象,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研究?
刘红:确实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有时会将一些具有特定规则和秩序的活动简单地归入到仪式范畴内,而没有仔细审视它们是否真正符合某种特定的仪式标准。这样做可能会导致对这些文化现象的一种不准确或者过度泛化的情形发生。我个人认为,在未来关于仪式音乐的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严谨,不要盲目地将任何现象都冠以“仪式”标签,而应该明确其性质、范围以及它是否真正体现了一种非凡而特定的意义。
张应华:最后,您有什么建议给参与此类研究的人们吗?
刘红:当然,首先要深刻认识到每一种文化活动都是独一无二且复杂多变的,不可以轻易用同样的框架去套用所有现象;其次,要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对于新的观点、新方法持开放态度;最后,不忘初心,即坚守我们的学术信念,同时也要尊重并支持我们的研究对象,让他们能够自由自在地发展自己的文化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误导,并使得我们的研究更加真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