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拙,号华盖真人,是一位在唐宋时期活跃的道教高僧。他自幼便在罗浮山修行,并拜师李哲玄的师兄青精真人为师。在五代时期,他来到崂山太清宫,与李公守中子相谈甚契,遂决定留下并建了一座庵供老子的像。由于崂山当时多有虎患,他将庵名为“驱虎庵”,希望能通过这个名字来辟邪。
宋朝初年,朝廷任命他为左街道录,以肃清道流。但不久后,他请求回到崂山,宋太祖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并资助他重建上苑宫作为自己的道场。此后,上苑宫被改称为“太平兴国院”或“太平宫”。
刘若拙以其深厚的修养和卓越的道术闻名于世。他挑选了十几名门徒传授道法,并进行了长时间的出游。当他在崂山修行时,不少求道者前来求教,但他始终保持谦逊和简朴,不受外界干扰。一天晚上,当着众人的面,他突然化作空气而去,其神色依旧如常。
据明黄宗昌《崂山志》记载,刘若拙到了老年仍然保持着丹颜皓首,没有任何显著变化。他不穿冠履,即使冬日也不烧炉火夏日也不摇扇,一夕之间便告离世。他的遗容与生前无异,这种超凡脱俗的情景,让人难以忘怀。
最终,在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刘若拙在即墨县去世,被安葬于即墨县东关高真宫前的墓地,该墓现已成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