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代表人物谭峭

道教发展至唐末五代十国时期,社会动荡与民众的苦难日益加剧。明智的道教学者,如谭峭及其著作《化书》,通过个人修道和撰述,表达了包括道士在内广大民众对过上太平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关于谭峎及其代表作品的深入探讨。

嵩山修炼青城隐身

谭峎,字景升,是泉州(今福建)人,其父谭洙曾任唐国子司业,以乐善好施闻名于地方。自幼聪明好学,博览经史子集典章故事,小小年纪便有“神童”之称,在邻里乡党间传颂。

父亲希望其应进士考试,但谭峎不愿走官途道路,而是独自研读黄老诸子及《穆天子传》、《汉武帝内传》等道书,对这些书能过目成诵。他对父亲说要去游历京城不远处的终南山,父亲同意了后,他游历北方各山,并决心长居其中。待他游历完毕,他写信说明求仙学道:“茅君划为人子亦辞父学仙今峎慕之冀其有益于父母。”立下入山学道的大志。

父亲知儿子的坚定,便听从他的选择。为了争得正式出家学道名分,他“洁斋”三日后,被嵩山尊为正规弟子专攻吐纳、胎息、导引功夫及辟谷养生术。在十余年的勤修中达到高层次功夫,不食人间烟火,只靠采晨露仙药餐松饵维持生计,使嵩山师尊大为满意。

在嵩山成为知名人物,有时以酒为乐醉醺醺地如腾云驾雾般无所不至。他出现反常状态;夏穿乌裘大衣冬穿绿布衫,有时几天躺风雪中不饮不食,让人们以为已冻死,但实际上仍然悠然自得。他父知道他在嵩山,便派家童不断捎来衣服和钱帛。当家童返回时,谭峎拿出物品给予贫寒者,然后空手而归有人问原因,他意味深长地说:“你能看着盗贼偷你的东西让你受牵累;没有穿的没有吃这本来就没有忧愁呵!”

有人说他疯狂,他便吟唱:“线作长江扇 作天靸鞋抛向海东边蓬莱信 道无多路只在 谱生拄杖前。”随后离开嵩山南游衡 山去了。在南岳深山中摆炼丹炉经过三年精炼成功金丹服后能入水不濡入火不灼并能隐身潜化。这一年秋季节离开南岳西游到四川青城 山,与之结下永远相伴缘分。

综上所述,谭峎是一位代表着当时社会需求与时代精神的人物,其作品《化书》体现了这一时代背景下的思想追求与文化价值。此外,它也展现了一位伟大的宗教领袖如何通过自己的实践和著作影响并塑造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