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悟在己南华真经注疏卷之二十五犹如心灵的宝库每一页都蕴藏着智慧的种子

庚桑楚之道,犹如春风拂面,生长万物;其德远超古人,如日月照耀,无处不在。南华真经注疏卷中所述,庚桑楚的修为,便是此理的一种体现。

在北居畏垒之山,那里的人因其仁智而被弃置,只有那些心怀素朴、鄙视浮华者得以接近他。山旁的士女竞相成为他的臣妾,但那些自命清高、自以为是的,就被斥逐了去。

拥肿鞅掌,是一种淳朴自得的状态,而庚桑楚正是这样一个人。他淡然归于实事,不求荣誉,便吸引了一大批同样性情的人跟随着他。

居住三年后,畏垒的大地丰饶,他们百姓都感叹说:“当初我们对庚桑楚感到惊讶,现在看来,他确实是一位圣人。”他们原本只计算自己的利益不足,现在却发现有余,这就是因为他与自然和谐相处,没有急功近利。

子胡不愿意与他共享尸骨祝福,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真正的圣人。但庞大的成就和深厚的德行,使得人们都想尊敬并依附于他。然而,他没有接受这些虚名虚利,因为那只是表面的标榜,并非内心所愿。

老聪曾说过:“成功之后,不留足迹。”但庚桑楚不同,他坚持自己的道路,即使周围的人都不理解也不支持。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像鱼一样,在水中自由游动,而不是像陆地上的动物那样,被困于固定的形态中寻求安宁。

尧舜虽然被称作圣贤,但他们也不过如此,他们仅仅是在乱世中秩序井然,因此才会被后人尊崇。而我们今天,却误将他们的事迹作为榜样,从而导致了更多混乱和争斗。我们应当明白,这些“圣贤”的行为其实只是一种暂时性的解决办法,并不能真正带来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所以,我们应该回到本真的生活方式,让我们的精神得到自由发展,就像鱼儿在水中的跳跃一样,不受束缚。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圣”。“Saint”这个词,最终来自于古代印欧语系的一个词根,它意味着“干净”,或许这就是为什么人们总要追求一些外界认可的原因——因为他们渴望获得某种纯洁无瑕的心灵状态。但这种追求实际上只是一个循环:不断地从一片混沌中划出一条线,然后又重新回到那片混沌之中,从未达到真正的心灵解脱。在这过程中,我们失去了本来的纯粹和简单,变得越来越复杂和沉迷于外界世界的情感波动,而最终只能返回到起点,一切似乎都是空谈毫无结果。不过,对有些人的话,你可能需要多听几次才能完全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深度,以及背后的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