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传承于后世的十大哲理正是道教文化中的瑰宝天然道观这里不仅蕴含了诸子百家的精髓更是中华文化的丰碑

老子(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是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的人。他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并后来退隐。著有《老子》。关于《老子》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这部作品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道”乃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成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功成事遂,不矜不伐,其诸君也。

故千乘之国,可使强;十乘之国,可使霸;百乘之国,不可使也。

不贵难得之货;民至死且徭。

以其匮乏,而止其敝。

是以圣人言無為為大德。

夫唯不可胜任故明;不可胜任故广益。

知足常乐,为善先治己者也。

鼎鐬未锐,无刍狗食;熟矣哉!

可以多食,无肉,即盈乎虚,可以长久则见倦可以多 dressing则见毁,不知所以从事其义者,以繇其用也夫?

无入於户兮,无出於户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