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之大,无奇不有,而人们之所以信仰宗教,实则缘于两大议题:生前如何处世,以及逝去后往何处。简言之,便是现世与往世的分别。人们在现世遭遇诸多不如意,遂将目光转向信仰,以期探究这些不如意源自何方,又该如何改变目前境况,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各宗教为此提出了独特解答。而道教,则以“生”字不同于其他宗教。在道教义理中,“生”,即活着,是谈论一切信仰和宗教的前提。唯有保持健康的身心,方能谈论修行所为何事。这也铸就了道教中传承千年的“重生”、“贵生”、“乐生”等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的系列思想。
有人认为既然讲的是“生”,首要意义就是要把我自己的生活过好,将生命珍爱、人生的价值珍惜。这一观点虽无错,但仅将目光放在物质生活上,那么修行又为何?每当提及道教时,人们理解通常局限于追求长生、成仙,这只是修道者对生命珍视的一种表现之一。肉体生命延长,只不过是“长生”的一种表现形式罢了。
《三天内解经》云:“真道好生而恶杀。”这表明圣人主张慈悲,使民以慈心待众生成立社会正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反思,不应只关注自己是否被尊重,更应该关注我们是否尊重他人和自然界中的所有生命。
因此,对于“乐生的概念必须进行纠正。乐,是从生命中找到欢愉,是始终以乐观豁达态度面对一切,而不是纵情享受,更非建立在漠视他人的基础上。
根据 道家的看法,万物都是由原初生成并维持存在,没有本质差别。当我们外表相异、高矮美丑时,当我们社会地位高低、财富丰少时,我们总以为拥有更多会带来更好的生活。但这种想法已走弯路了。
真正重要的是心理感知,而不是物质属性。当私欲得到满足时,却很少预警所得必失今日得而今失;今日我得而今痛苦;今日我得而他日失痛苦。此乃见人有所得如己有所得、见人有所失如己有所示的一种共情能力,这便是一种怜悯众生的能力,也是一种避免成为冷冰冰只懂牟取利益的人们的心理状态。
由于具备共情力,所以更加怜悯和慈悲待众生成立起一个共同的情感世界,而不会是一个只懂私利的人。
因具有共情力,所以才能够看到世界客观存在,并接受它,从而体验到因为出入五光十色的轮回不断变化中的世界真谛。如果能从五光十色跳脱出来,用超脱者的眼角去看众生成立起一种新的认识层次,那你会发现人类本性的究竟是什么。你不会因为这个世界里充斥着恶而憎恨它,你会因为看到其中缺乏之美来珍惜那仍存有的美丽,因此坚定追求更好的方向。
重建、贵养、乐养却并不贪恋或执守,不依附或执迷,此乃修行的大要。
重建,即将一切生命都置于平等的地位;贵养,即把一切生命作为最宝贵的事物去崇尚;乐养,即把所有生命拥有的活着意味作为最值的事情去追寻与付出。
这里包括了你我他以及宇宙间每一片土地上的生物。
当你能够像这样慈心待众生成立起一个新时代,这不仅遵循圣人的指引,也彰显了人类本身价值的大象征意义。
虎毒不能食其子,其余万类亦皆自伤害,他又岂可呢?
(文/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