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深入探讨过宗教的信仰根源,发现它们通常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如何在生前做人,如何死后去向。简而言之,就是现世与往世的关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遭遇种种不如意,便转向信仰,寻求那些不如意的来源,以及改变当前境况和未来美好期望的方法。
各大宗教都提供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而道教则以“生”为其独特之处。在道教中,“生”是我们谈论一切信仰和宗教事务的基础,只有保持健康的心身,我们才有资本去思考修行所要达成的事。
有人认为,“生”的意义仅在于自己生活得好,将生命珍爱并珍惜人生。这确实没有错,因为只有每个人具体到独立个体上的人概念得到修持,我们整个社会才能实现理想目标。但基于此,我们仍需提问:“生”,难道仅是生命和生活吗?如果我们只注重物质生活,那么修行又意味着什么?
当提及道教时,人们常将其理解为修炼成仙、长生的概念。而追求长生,只是对生命尊贵的一种表现形式之一。肉体生命延长,是“长生”概念的一个表现形式罢了。道祖说:“出生入死。”意思是说凡出生的终将走向死亡,不论寿命多久或早夭,在这世界上都是存在的,这是一个客观现实,没有必要逃避它。但许多人能活得更久,却偏离了死亡之路。这不是因为他们不珍惜生命,而是在满足私欲(如增加物质享受、延长肉体限度等)过程中损害他人利益,最终导致果报降临。
所以,对于“乐生的”概念需要进行纠正。“乐”,从生命中找到欢乐,是始终以乐观豁达态度面对一切,而非贪恋,更非建立在漠视其他生命上的享受。
根据道教观点,万物由道生成,无本质差别。我们外相上的高矮美丑、社会上的财富多寡地位尊卑区分,使人们以为拥有更多就能更富足安定,但这是南辕北辙。
生活是否富足,不应只是物质属性,而是一种心理感知。贪求占有时私欲满足,却很少提前警戒自己所得必然失去今日所得之欢乐便可能成为他日所失之苦痛;今日我有所得之欢乐便可能成为他人所失之痛苦。修行强调的是见人有所得如己有所得,见人有所失如己有示,是一种情感共性,对他人、他物天地自然具有怜悯慈悲心。
因此,有能力感知真爱天地至乐境界的人,就能真正感到生活中的快乐。在《至乐篇》里提到的鼓盆而歌故事,当大家因 生而欢喜因死而悲伤时,南华真人的回答是不论生死都是大自然赠予,我们若能看到轮回不休的大自然客观存在接受它,则热爱即是修行属性。
修行,不是逃离,而是让我们跳脱五光十色的世界,以槛外人的眼光看众生,这时才会发觉究竟是什么。我不会因为世间恶憎恶认为世界问题恰恰相反,因为看到了不美好,所以更加珍惜唯一美好的,因此坚定追求美好的方向就是我的大要——重建、贵建、樂建却不要贪建也不恋建。此等事方为我的大要。
道家重建,即把所有生命都看作是我自己的重要;贵建,即把所有生命作为最尊敬的事物去尊崇;樂建,即把所有生物活着带来的意义作为最值的事情去追求和付出。这包括你我他以及任何其他生物。当能够慈心于众生的时候,这既遵循圣人的指引,也彰显了人类价值。
虎毒不食子,万物自无害,为何还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