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研究聚焦于丘北县彝族羊皮鼓舞,深入探讨其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通过对其历史渊源、表演形式、与宗教民俗的关联等多方面的剖析,作为彝族原生态歌舞艺术的典型代表,羊皮鼓舞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记忆,还集中体现了彝族人民的原始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和审美追求。揭示羊皮鼓舞在彝族文化传承、民族认同、社会凝聚以及文化交流等层面的重要意义,旨在为保护与传承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丘北;彝族;羊皮鼓舞;文化内涵;社会价值;探析
(丘北彝族羊皮鼓舞的伴奏乐器和棕裙,来自丘北非遗办,李建斌 摄)
引言
丘羊皮鼓舞,彝语称为“冉木比”,是流传于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八道哨彝族乡姑租村的一种独特舞蹈形式。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彝族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对其文化内涵与社会价值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彝族文化的精髓,促进民族文化的多元共生与传承发展。羊皮鼓舞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它不仅是彝族人民精神依赖和情感表达的方式之一,还反映了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深厚情怀。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一传统文化形式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因此,对羊皮鼓舞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进行深入探讨,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彝族羊皮鼓舞的起源概述
据史料记载,唐代,丘北为东爨乌蛮地。南诏和宋大理政权时期,丘北属东三十七部之一的惠摩部。县境内彝族有黑彝、白彝、撒尼、仆拉、阿细等支系,是境内最早的土著民族之一。羊皮鼓舞,是丘北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丘北彝族羊皮鼓舞的起源,虽无从考证,但据当地羊皮鼓舞传承人介绍,这一舞蹈在彝族村寨中世代相传了500余年,成为了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丘北彝族羊皮鼓的来历,仅有一个世代流传的故事:古时候,彝家山寨有两个兄弟,父母死的早,老大阴险歹毒,老二诚实善良。老大霸占了全部家产,不给老二吃,不给老二穿。老二只有靠帮人放羊放牛过日子,过的十分可怜。一天,老二又累又饿,到一条小溪边喝水,昏倒在了小溪边。一群猴子也是也是到溪边喝水,发现老二很是好奇,便叽叽呀呀的把老二扛到半山崖上的岩洞里,围着他狂欢跳舞。老二醒来时悄悄的睁开眼睛偷偷看猴子跳舞,看到开心处就起身大笑起来,拍手叫好,全部猴子都被吓得大惊失色的逃跑了。老二在洞中得到了猴子从人间偷来的金银财宝。
回家后,老二盖起了新房,购置了土地,娶回了新媳妇,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老二的突然暴富引起老大的猜疑,去问老二你哪来的这么多钱,老二傻乎乎的如实相告,把事情原原本本的讲述了一遍。老大第二天就效仿着老二的做法,佯装昏倒在溪边,那些猴群同样叽叽呀呀的把老大扛到半山崖上的岩洞里,老大忍不住放了一个屁,猴哥们认为这是一具已经发臭了的尸体,于是便把老大从半山崖上摔下。
老大死后,老二找到大哥尸体抬回家,老二厚葬了哥哥。老二悲痛万分,送葬时,跳起了从洞中学来的猴子舞,边跳边哭,让人看着凄然泪下,悲从心生。善良的老二还把从猴子洞里学来的舞蹈传授给彝家山寨的人,彝族羊皮鼓舞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来。它在彝族的传统生活中生根发芽,从最初的 动作模仿逐渐发展成为如今集祭祀、娱乐、文化传承为一体的艺术形式。
(丘北彝族羊皮鼓舞之“路钱”,来自丘北非遗办,李建斌 摄)
二、彝族羊皮鼓舞的文化内涵
(一)宗教信仰的载体
羊皮鼓舞与彝族的宗教信仰紧密相连,在丧葬仪式等宗教活动中占据重要地位。它被视为与神灵沟通的媒介,通过舞者的表演,超度逝者灵魂,祈求祖先庇佑,体现了彝族灵魂不灭、祖先崇拜的宗教观念。例如,在丧葬仪式上,舞者以庄重的舞蹈动作和强烈的鼓点节奏,营造出肃穆的氛围,引导逝者灵魂归宗,表达对生死轮回的敬畏与尊重。
(二)历史文化的记忆
舞蹈中蕴含着彝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从舞蹈动作、服饰装扮到音乐节奏,都反映了彝族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结构以及民族迁徙历程。如某些动作是对古老狩猎、农耕生活的模拟,服饰上的图案与色彩可能象征着部落的图腾或家族的传承,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一部生动的彝族历史文化教科书,使后人能够通过羊皮鼓舞追溯民族的根源与发展脉络。
(三)民族精神的象征
羊皮鼓舞展现出彝族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舞者在表演中所表现出的力量感、节奏感以及对舞蹈的全身心投入,体现了彝族人民在面对生活困苦与自然挑战时的坚毅态度。同时,舞蹈中欢快的节奏与灵动的动作,也反映出彝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种民族精神在羊皮鼓舞的传承与发展中得以不断弘扬与传承。
(四)生活习俗与审美追求
1. 舞蹈动作之美
(1)形象逼真:舞蹈动作多为模仿猴子的形态,如 “吃炒豆”“烤火” 等,形象生动,将猴子的机灵俏皮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彝族人民对自然和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动物形态的艺术化呈现。
(2)刚劲有力:整体舞蹈风格粗犷古朴、刚劲有力,舞者通过有力的肢体动作,展现出彝族人民的豪爽与坚毅,彰显出生命的活力与。
2. 服饰造型之美
(1)传统服饰:舞者身着彝族传统的原始棕叶服饰,身上涂满 “火” 的图案,这种独特的服饰造型不仅具有原始古朴的美感,还承载了彝族的文化符号与宗教意义,体现了彝族人民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
(2)羊皮鼓装饰:作为主要道具的羊皮鼓,其制作工艺和装饰也蕴含着审美价值,可能会有一些简单而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或装饰,与舞蹈整体风格相得益彰。
文化内涵之美
(3)宗教与精神之美:羊皮鼓舞是彝族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的折射,通过舞蹈与逝者的灵魂进行沟通交流,为其超度,祈求祖先庇佑,这种对神灵和祖先的敬畏与虔诚,蕴含着一种庄严而神秘的美感,体现了彝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与追求。
(4)历史与传承之美:它承载着彝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延续展现了彝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坚韧生命力,这种对历史文化的坚守与传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审美价值 。
(丘北彝族羊皮鼓舞之“喜鹊走路”,来自丘北非遗办,旷莉 摄)
三、彝族羊皮鼓舞社会价值
(一)民族认同与凝聚力的强化
对于彝族群体而言,羊皮鼓舞是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标志。参与羊皮鼓舞的表演与传承,能够使彝族人民深刻感受到自身与民族文化的紧密联系,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归属感。在集体表演中,舞者之间的默契配合以及观众的积极参与,促进了民族内部的交流与互动,进一步强化了民族凝聚力,使彝族文化在代际传承与群体传播中得以稳固与延续。
(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桥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丘北县彝族羊皮鼓舞逐渐走出本土,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其他民族与文化群体的关注,成为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对话的重要桥梁。通过文化展示、艺术表演等活动,羊皮鼓舞不仅传播了彝族文化,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相互理解、相互借鉴,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三)社会和谐与文化繁荣的促进
在彝族地区,羊皮鼓舞的存在丰富了民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它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共同参与、共享欢乐的文化平台,促进了社区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团结协作。同时,羊皮鼓舞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传承与保护工作带动了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文化旅游、民俗工艺品制作等,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
(四)羊皮鼓舞的艺术价值
它体现了彝族民间音乐、文学、舞蹈、戏剧的气息,以其舞姿、旋律、音节、歌词等多方面的艺术表现得到了广泛的欣赏和认可。羊皮鼓舞的动作节奏强烈,舞姿矫健而富有感染力,展现了彝族民族的动态美和群体美。
(丘北彝族羊皮鼓舞之“烤火”,来自丘北非遗办,旷莉 摄)
四、彝族羊皮鼓舞的艺术特色
(一)舞蹈动作
1. 模仿性强:多模仿猴子的动作,如 “吃炒豆”“烤火”“掰包谷” 等,形象逼真,生动展现了猴子的机灵俏皮,也体现了彝族人民对动物的细致观察和艺术化呈现 。
2. 刚劲有力:整体风格粗犷古朴、刚劲有力,舞者通过有力的肢体动作,展现出彝族人民的豪爽与坚毅,彰显出生命的活力与。
3. 套路丰富:有 “路钱”“吃炒豆”“烤火”“绕花”“喜鹊走路” 等动作套路,每个套路都有其独特含义,如 “路钱” 是为逝者开道,“烤火” 有给予温暖之意。
(二)音乐节奏
1. 鼓点简单:以羊皮鼓为主要伴奏乐器,鼓点节奏通常是简单的四分之二拍,为舞蹈营造出稳定的节奏基础。
2. 配合紧密:表演时还有牛角号和大锣配合,牛角号吹奏长音及下滑装饰音用于提示舞步变换,三者紧密配合,使音乐丰富且有层次感。
(三)服饰造型
1. 原始古朴:舞者用树叶、棕叶围身,装扮成猴子的样子,这种独特的服饰造型具有原始古朴的美感,承载了彝族的文化符号与宗教意义。
2. 面具多样:有的舞者会佩戴彩绘花脸面具,面具上的眉变形为火,背部也有火的造型,体现了彝族对火的崇拜。
(四)表演形式
1. 男性主导:仅限男性参与,人数少则六七人,多则十几人、几十人,体现了彝族传统舞蹈的性别特征。
2. 场合特定:传统上主要在丧葬仪式中表演,是彝族丧葬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棺木进行舞蹈,有驱恶除邪、为死者超度、祈求祖先庇佑等寓意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丘北彝族羊皮鼓舞逐渐由丧葬舞蹈向娱乐性舞蹈转变。
3. 队形变化:舞蹈过程中会有围棺而舞、纵队行进等队形变化,增加了舞蹈的观赏性和表现力。
(丘北彝族羊皮鼓舞之“吃炒豆”,来自丘北非遗办,旷莉 摄)
五、彝族羊皮鼓舞与宗教信仰的关联
(一)灵魂崇拜
羊皮鼓舞是彝族灵魂崇拜的重要体现。彝族先民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羊皮鼓舞在丧葬仪式中举行,通过舞蹈的形式与逝者的灵魂进行沟通交流,为其超度,指引灵魂去往该去的地方,让其得以安息,如舞蹈中的一些动作和节奏,被认为可以安抚灵魂。
祖先崇拜:它也是彝族祖先崇拜的折射。在表演中,舞者们通过模仿祖先的生活场景、动作神态等,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与敬意。同时,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家族兴旺。例如,舞蹈动作中可能包含有祖先们在农耕、狩猎等生产生活中的典型动作,借此传承祖先的精神与力量。
(二)驱邪祈福
羊皮鼓舞具有驱恶除邪的宗教功能。舞者们以羊皮鼓为道具,通过有节奏的敲击和舞蹈动作,驱赶可能存在的邪祟,为整个家族或村落带来平安和福气。在一些特殊的场合,如发生疾病、灾祸等时,也会跳起羊皮鼓舞来祈求神灵的庇佑,消除灾难 。
六、彝族羊皮鼓舞与民俗活动的关联
(一)丧葬习俗
羊皮鼓舞是丘北县彝族丧葬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有族人去世时,通常会在葬礼上表演羊皮鼓舞,且仅限男性参与。整个舞蹈过程围绕棺木进行,舞者们通过各种动作和队形变化,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同时也为葬礼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氛围。
(二)节日庆典
在一些彝族传统节日中,羊皮鼓舞也会登场表演,成为节日庆典的重要内容。它不仅丰富了节日的文化内涵,也为人们提供了娱乐和社交的机会,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在节日里,男女老少都会聚集在一起观看羊皮鼓舞表演,共同庆祝节日,传承民族文化。
(三)农耕文化体现
从舞蹈动作和表现形式来看,羊皮鼓舞还与彝族的农耕文化民俗密切相关。其舞蹈动作中常常有模仿农耕生产活动的场景,如 “吃炒豆”“烤火” 等,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传统农耕文化,是彝族民俗文化在舞蹈艺术中的生动展现 。
七、丘北彝族羊皮鼓舞其他地区羊皮鼓舞的对比研究
说羊皮鼓舞是难以破译的彝族文化密码,主要原因是其舞蹈的原真性和唯一性。丘北县有彝族8万余人,彝族村寨众多,但羊皮鼓舞仅在姑租村流传,就连紧紧相连的黎家庄村也是典型彝族村寨,并且都同属彝族中的黑彝(乃叟泼)支系,却不见羊皮鼓舞的身影。姑租版本的彝族羊皮鼓舞,是丘北的唯一,云南的唯一,中国的唯一 。有专家这样的评价,这个舞蹈只在丘北的姑租村见过,地方没见过。丘北姑租的彝族羊皮鼓舞,堪称是彝族舞蹈的“活化石”。
(楚雄彝族的羊皮鼓舞,来自楚雄州旅发委)
查阅了一下资料,影响较大的羊皮鼓舞,当数羌族的羊皮鼓舞、楚雄的彝族羊皮鼓舞、丘北的彝族羊皮鼓舞。羌族的羊皮鼓舞和楚雄的彝族羊皮鼓舞流传的地区广泛,手持的羊皮鼓在形制上和表演形式上有相似之处,丘北的彝族舞羊皮鼓舞却是独一无二的孤本。几个地区的羊皮鼓舞文化内涵是基本一致的:祭祀、驱邪、纳福、为死者送葬,同属祭祀性集体舞蹈。舞蹈的特征也基本一致:严肃、庄重、肃穆。但动作语素却大相径庭,毫无关联,所使用的道具也无相似之处。但核心都是“羊皮鼓”,舞时两种形态,一类是手抬羊皮鼓,一类是手提羊皮鼓。羊皮鼓舞包含了民族历史、民俗礼仪、农耕祭祀、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等内容,具有记述历史、传播知识、教化后人的文化功能,是彝族原生态歌舞艺术的典型代表,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彝族和羌族是各自不同的两个民族。但二者之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羌人南迁之后,大部定居于今四川凉山州和甘孜州、雅安市之间,与土著的“夷”系统的各部族发生了战争和文化交流,相互间渐渐融合。特别是南下羌人分支中的“越巂羌”,同“巂”、“昆明”等夷人部族交错而处,来往密切,并相互通婚,繁衍后代,相互学习,并在生活习惯和生产劳动方式上逐步改变和融合,逐渐从牧猎民族向农耕民族转变。羌族和彝族的“羊皮鼓舞”存在什么联系,还有待专家学者更进一步的探究。
(羌族的羊皮鼓舞,来自汶川旅游发展局)
八、保护与传承的建议
1980年以来,丘北县的文化工作者多次深入姑租村,对彝族羊皮鼓舞这一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开了全面的调查,用文字、影像的形式将羊皮鼓舞记录下来。随着国家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传承保护工作的重视,丘北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羊皮鼓舞展开了多次有针对性的专题调查,并依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相关,进行了资料的修改、完善和充实,并逐级申报。2017年6月,羊皮鼓舞顺利列入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了羊皮鼓舞这一弥足珍贵的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弘扬,特提出以下保护与传承建议:
(一)加强宣传与推广
通过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公众对羊皮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了解。利用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传播羊皮鼓舞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二)培养传承人
加强对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建立有效的传承人培养机制。通过举办培训班、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羊皮鼓舞等传统文化技艺,确保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代代相传。
(三)挖掘与整理
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整理工作,深入挖掘羊皮鼓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通过整理和研究相关资料,为保护和传承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结论
丘北县彝族羊皮鼓舞作为彝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其文化内涵丰富深邃,社会价值广泛多元。它不仅是彝族宗教信仰、历史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民族认同、文化交流与社会和谐的有力推动者。在当今时代,面对全球化与现代化的冲击,加强对丘北县彝族羊皮鼓舞的保护、传承与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通过多种途径,如文化教育、政策扶持、产业开发等,确保这一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与发展,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丘北县彝族羊皮鼓舞作为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它不仅承载着彝族人民的历史记忆和宗教信仰,还体现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审美追求。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外来文化的冲击,这一传统文化形式面临着传承和发展的困境。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羊皮鼓舞等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通过加强宣传与推广、培养传承人、挖掘与整理等措施,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一独特的文化形式,并为其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一难以破译的彝族文化密码——羊皮鼓舞。
2001年,正是互联网兴起的年代,彝-人-网团队便确立了构建彝族文化数据库的宏远目标,初心不改,坚持走下去。参考文献和资料:
学术著作
1.《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史》:纪兰慰,邱久荣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1998年11月版。
2.《彝族文化史》:白兴发著,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2014年再版。
3.《中国少数民族舞蹈》:李北达撰文,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2002年10月版。
5.《中华国粹:少数民族舞蹈》:王岩著,泰山出版社出版,2017年2月版。
6.《中国区域性少数民族民俗舞蹈》:金秋著 , 民族出版社出版,2009年3月版。
7.《中国舞蹈史(修订版)》:王宁宁 江东 杜晓青 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2012年6月版。
8.《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作者:冯双 白茅慧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20年10月版。
9.《邱北县志》:张正荣 陈兴年主编,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1999年9月版。
期刊论文
01. 陈兴贵;彝族民间舞蹈的特征与社会文化功能[J];民族艺术研究;2009年05期
02. 张松;凉山彝族舞蹈动律特点及成因探微[J];四川戏剧;2020年12期
03. 李洵;凉山彝族服饰非遗文创设计研究[J];西部皮革;2024年08期
04. 李丹青彝族舞蹈与火[J];民族艺术研究;1990年05期
05. 许乔贵;曲靖彝族“确比舞”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J];艺术评鉴;2022年17期
06. 高云鹏;凉山彝族舞蹈文化特征探析[J];四川戏剧;2021年08期
07. 张馨月;谈彝族舞蹈《情深谊长》中的情感表达[J];山西青年;2019年22期
08. 唐宏;关于四川凉山州彝族服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思考[J];大众文艺;2023年09期
09. 刘志扬;吉牛乌各;日常生活变迁与彝族服饰功能拓展[J];文化遗产;2023年04期
10. 朴永光凉山彝族丧事舞蹈研究[J];民族艺术;2004年01期
Analysis on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social value of the sheepskin encouragement of the Yi nationality in Qiubei
Guan Peng
(Qiubei County Culture and Tourism Bureau, Qiubei, Yunnan 663200)
[Abstract] :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sheepskin drum of the Yi nationality in Qiubei County, and deeply discusses its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social valu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its historical origin, performance forms, and the relationship with religious folk customs, 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song and dance art of the Yi people, sheepskin drum not only contains rich historical memory, but also embodies the original religious belief, living customs and aesthetic pursuit of the Yi people. The significance of sheepskin drum in Yi cultural inheritance, national identity, social cohesion and cultural exchange is revealed, aiming to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referenc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is uniqu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 Qiubei; The Yi nationality; Sheepskin encouragement; Cultural connotation; Social value; Explore and analyse
作者简介:管鹏,男,彝族,1978年12月12日生。酷爱文学、音乐和文化。长期扎根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五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文化中汲取养分,写作题材包括散文、诗歌、小说、戏剧、新闻、歌曲写作及少数民族文化研究等。在《人民日报》、《歌剧》、《云南日报》、《云南民族》、《今日民族》、《民族音乐》、《民族时报》、《云南群众文化》等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500余篇/首/则,受过多次表彰,有部分作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