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学者,以字圣宾,号东瀛子。出生于浙江缙云,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他早年习儒学,博通经典,但在九经试中未能中选,这次失意让他反思古今浮沉的世态,因此决心投身道教。
杜光庭在天台山深造,后来因文名声大被朝廷召见,被赐紫服象简,并担任文章应制之职,为道门领袖。他的文学造诣极高,他的诗词被誉为“词林万叶”,而他的学问则被赞誉为“学海千寻”。当时人评价他是“扶宗立教,天下第一”。
杜光庭随僖宗入蜀后,因见唐祚衰微,便选择留蜀不返。在前蜀建立后的王建赏识他,将其封为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并赐号“广成先生”。王建曾对杜光庭有过极高评价:“昔汉有四皓,不如吾一先生足矣。”
晚年的杜光庭,在青城山白云溪继续修行,最终在85岁时逝世。他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他对《老子道德经》的研究尤其深入,对六十余家注解进行了比较考察,将其概括为“五道”、“五宗”,特别推崇重玄之道。
杜光庭也致力于调和儒、道二家的思想,他认为老子的思想旨在抑狡诈聪明,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相安宁,而孔孟之道则可以统一于老君之道。这一点体现了他对于不同文化传统融合的理解能力。此外,他主张仙 道非一,不拘泥于某一种观点,这种开放态度有利于道教的传播与发展。
此外,关于他的学习方法也颇具特色。他每月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每日分配不同的时间用于阅读、历史研究、写作等活动,其中第五日作为休息日,用以养志放松。这套系统化且循环往复的学习计划,使得他能够精进求索,同时保持劳逸适度。
总结来说,杜光庭是一位多方面贡献卓著的人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对中国古代文化尤其是道教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留下了大量著作,如《广成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 道门科范大全集》、《墉城集仙录》等,还影响了北宋之后期重新兴起的一系列事件,为中国历史上的许多领域奠定了一块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