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人生不需要社会的认同庄子抱朴守拙光同尘

我曾在学校时,老师会问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会回答成为科学家。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夸赞我的志向高尚。长大后,领导也会询问我的理想,我则说是升职加薪,这样一来,领导和同事们就会称赞我有上进心。

无论小时候我梦想当科学家,还是长大后追求的是升职加薪,这些都是社会上最为认同的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我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观点,比如说小时候希望变成富豪,但长大后的目标是成为科学家,那么周围的人可能就会对此嗤之以鼻。

于是,我开始思考这个世界是否存在着共同的“人生观”?但不管答案如何,它又与我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回忆起战国时代的一个故事,那时候庄周——我们的闲散之人,与他的朋友惠施——魏国相国、纵横家的代表人物,在濠水桥边漫步。在河流中,一群鲦鱼游弋自得其乐,庄周被它们吸引,不禁伸懒腰感慨:“看这鲦鱼悠然自得,是它们的快乐。”

惠施见庄周如此放荡不羁,不思进取,便试图驳斥他:“你不是鱼,又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周反唇相讽:“你不是我,又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施坚持己见:“既然我们都不是对方,就无法理解对方的心情。”

然而庄周并不甘示弱,他指出惠施的问题本身就是矛盾:“你的问题本身就承认了你已经知道了我的知晓,而现在却在问为什么我能了解到。”他继续,“所以,你可以看到,从头至尾,我是在濠水桥上理解到了这一点。”

随后,庄周便离开了,只留下惠施一个人站在桥上发呆。他急忙追赶过去,对庄 周说道:“小子,你不能这样诡辩!”

但庄周并未回答,只是一边唱歌一边远去,他偶尔还伴随着自得其乐的声音。

这段故事出自《秋水》篇,其中结局是我自己虚构的。但如果用现代话来说,庄子的态度或许是这样的:“小惠啊,你非是我,我们各有各的快乐。我自己的幸福,就是悠然地游走,而你的满足可能是功成名就。不过,无论如何,我们彼此之间都不需要确认对方的选择。这就是生命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