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成先生杜光庭扶宗立教道德经经典句子中天下第一天然道观之道教文化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学者,以字圣宾(又作宾圣),号东瀛子。出生于处州缙云(今浙江省境内),自幼习儒学,博通经、子。唐咸通年间应九经试,不中,感慨古今浮沉,因而入天台山学道。

郑畋曾荐其文于朝,被僖宗召见,赐紫服象简,充麟德殿文章应制,为道门领袖时人盛赞其为“词林万叶,学海千寻,扶宗立教,天下第一”。在中和元年(881年),随僖宗入蜀后,便留蜀不返。

王建建立前蜀后,将杜光庭任命为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并赐号“广成先生”。王建对杜光庭有高评曰:“昔汉有四皓,不如吾一先生足矣。”王衍继位后,将杜光庭尊称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

晚年,在青城山白云溪潜心修道至85岁逝世。杜光庭对多方面的研究与整理,对后世影响巨大。他对《老子道德经》的研究颇具成就,将以前注解诠释《道德经》的六十余家进行比较考察,对“重玄之道”尤推重。

他调和儒、道二家的思想,把孔孟之道统一于老君之 道,他尤推崇唐玄宗的《御注》发挥其玄旨撰成《广圣义》,囊括无遗。他主张“仙路非一”,不拘一途,这一思想促进了多元化的发展。在学习方法上,他以五日为周期,每日安排不同的内容,以第五日游憩,有张弛劳逸适度,使得精进。

杜光庭在教理教义、神话传说及斋醮科仪等方面系统整理阐发,对北宋再次复兴有过贡献,其著作如《广成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科范大全集》等二十余种,是时代面貌反映,也为北宋复兴准备条件,为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