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学者,以字圣宾,号东瀛子。出生于浙江缙云,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他早年习儒学,博通经典,对九经有深入研究,但未能中举。这种挫折感促使他转向学习道教。在天台山,他深造道术,并在后来的朝廷中担任重要职务,为道门领袖。
杜光庭与僖宗相遇,被赐紫服象简,充任文章应制,并被誉为“词林万叶,学海千寻”。他跟随僖宗进入蜀地后,因见国家衰弱,便选择留下不再归来。
王建建立前蜀时,尊称杜光庭为广成先生,并赐予许多荣誉。王衍继位后,更是亲自受箓,与杜光庭并肩工作。他晚年隐居青城山白云溪修行,最终在85岁时去世。
杜光庭对道教有着深厚的研究,他将《老子》六十余家注释进行了系统性比较和总结,将其分为“五道”、“五宗”,特别推崇“重玄之道”。他试图融合儒家和道家的思想,将孔孟之道与老君之法统一起来。他也极力推崇唐玄宗的《御注》,并撰写了《广圣义》这部巨著,同时主张“仙道非一”,鼓励人们不限于一条道路追求灵魂净化。
他的学习方法独特,每日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有计划地安排劳逸,这种方式使他在短时间内掌握了大量知识。在他的传世作品中,有二十余部著作,如《广成集》、《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注》等,都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面貌,也对北宋时期 道教复兴产生了积极影响,使得他成为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