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境界的领袖主导社会正义

。王远知(公元509年—635年),又名远智,字广德,琅琊人(今山东临沂),师从陶弘景祖师,上清茅山宗第十代宗师,谥曰升真先生,后改升玄先生。王远知作为早期上清茅山宗的宗师在道教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其生平历经梁、陈、隋、唐四朝,而始终游离于出世入世之间,与四朝朝廷均保持着非常好的互动关系,为上清宗在唐宋数百年的鼎盛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远知出身于六朝名门世家琅琊王氏,其母丁氏亦宦门之后。据《王远知碑》记载,丁夫人尝昼寝,梦灵凤集其身,因而有娠,这是一件颇为灵异的事情。当时的僧人宝志曾跟王昙选说:“生子当为神仙之宗伯也。” 王远知少聪敏,博综群书。年十五,他前往茅山师事于山中宰相贞白先生陶弘景,并得授三洞经法。

陈朝太建十四年(公元582),陈宣帝陈顼闻远知大名,将他请入重阳殿讲道,大为赞叹。此后,他与隋炀帝杨广建立了非常密切的关系。在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和隋大业七年(公元611)两次被请至京城洛阳,以处置神仙之事。

早在唐高祖李渊未起事时,他就秘密送符命给他,宣告李唐当得天命,为唐朝建立后道教地位的提升打下了基础。在唐武德四年(公元621)秦王李世民平灭王世充之时,与房玄龄微服拜谒他。他的金口首肯,对李世民信心大增,使他敢于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得帝位,与他大有关联。

太宗登极后,将视其为功臣,但他坚辞不受,请归山,无奈,只好降玺书,让其归隐旧山,并许以置观,用表宿心。他羽化去世,大约享寿一百二十六岁,被追赠太中大夫,并谥曰升真先生。在天宝年间,再传李含光于茅山太平观建造影堂,以示旌表。

我们知道,在南梁时代实行举国信佛政策,对道教造成了极大的危机,但通过穷尽数十年的努力和周旋于三朝帝阙之间,最终获得了唐王朝的信任和重视,为道教在大唐被定为国教并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可以说,他对道教发展其功巨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