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成先生杜光庭扶宗立教天下第一道教文化适合发朋友圈的道德经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道士,学者。字圣宾,号东瀛子,以缙云(今浙江)人闻名。他早年习儒学,博览经典,但在九经试中未能中等。感于古今浮沉,他转而投身天台山修道。后来,被朝廷征召赐紫服象简,为文章应制,并被视为道门领袖。当时人称赞他为“词林万叶、学海千寻”,并誉之为“扶宗立教,天下第一”。

杜光庭随僖宗入蜀后,便留蜀不返。在前蜀王建的提拔下,他担任光禄大夫尚书户部侍郎上柱国蔡国公,并赐号“广成先生”。王建曾评价他:“昔汉有四皓,不如吾一先生足矣。”当王衍继位后,他被尊为“传真天师”、“崇真馆大学士”。

杜光庭晚年隐居青城山白云溪深造,一生致力于研究和整理道教教义、斋醮科范及修道方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他对《老子道德经》的注解尤其著称,将六十余家注释进行比较考察,并将其概括为“五道”、“五宗”,特别推崇重玄之道。

杜光庭还主张融合儒、道两家的思想,将孔孟之 道与老君之 道统一起来。他撰写了《御注道德经》及其续作《广圣义》,这体现了他的学习态度——既要内修又要外治。此外,他认为仙界并不单一,有多种途径可行,这种思想促进了道教的传播和发展。

此外,杜光庭以其渊博的知识和精进的学习方法著称。他曾告诉徐光溥,“初学于上库,书笈皆备,一月之内分日而习,每日诵经书二日览子史三日学文四日记故事五日燕闲养志。一月率五日始,不过七年即达熟读。”

总结来说,杜光庭是唐末五代重要的文化人物之一,他对中国历史上的多个领域都有着不可磨灭的印记,无论是在文学创作还是在哲学思考方面,都有着极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