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
【设问】在我们面对深重怨恨时,不难发现,即使化解了,也可能留下难以消除的余怨。如何能算得上完善呢?圣人的做法是,不但不利用优势报复,还能宽容待人,让对方感受到没有被伤害的安全感。这不是宽容的最高境界吗?
2、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设问】老子所谓“不争”,并非放弃一切,而是在不争中建立无敌之地。这种思想在后世流传至今,被视为一种智慧。而当钱钟书养猫时,每次看到猫打架,他总会从被窝里起来,用竹竿帮忙,这正体现了老子的“不争”。他的夫人杨绛曾用英国诗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我和谁都不争,与谁争我都不屑。”这样的生活哲学,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学习。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设问】老子提倡积累,从小到大,从点滴到丰富,这种观念很符合事物发展规律。他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任何事物都是由小成大的结果,无论你想要达到什么样的高度,都需要不断努力,一点一滴地积累。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就要像树木一样,从最微小的地方开始茁壮成长。
4、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设问】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意味着说话之前要先思考清楚,因为话语往往容易导致误解或祸端。如果你不知道该说什么的话,最好还是保持沉默,以免触发不可预见的后果。在这个信息爆炸时代,我们应该更加谨慎地选择我们的每一个字眼,以免给他人带来困扰或伤害。
5、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设问】如果你的家财万贯,你是否真的能够保护好这些财富呢?如果因为骄傲而忽视了周围环境,你可能会因自己的过失埋葬自己家族。你还记得“功成身退”的教诲吗?这是自然界的一条铁律,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循的人生道路上的指南针。当你完成了一件事情之后,要懂得适时退出,让空间给新生命、新希望,这样才是顺应自然的人生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