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苏州人顾况(727-815),字逋翁,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书画家。他的才华横溢,尤其擅长诗歌,他曾编纂了《顾华阳集》20卷。他拜李泌为师,后者是南岳道士,以深厚的学识和对《周易》、《老子》的研究而闻名。顾况受李泌影响学习“服气之法”,并尝试“能终日不食”。
尽管如此,顾况仕途坎坷,一生未能如心愿般成功。他曾任京城的著作郎,但因对现实不满,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的嘲讽态度,最终被贬为江西饶州司户参军。在这期间,他看透了世事,只想远离尘嚣。
最终,在贞元十年(793)之后,当他看透一切时,他选择弃官入道,并归隐茅山自号华阳真逸。茅山林泉秀美,是修身养性的福地。这里也是许多唐代信奉道教的人们所寻求的一处避风港之一。
然而,与众不同的只有顾况一人。当他在茅山筑庐安居时,便开始潜心修道,向当地的道士学习“清虚服气、餐芝饵石、修导养之法”。他期望有一天能得道成仙。
在此过程中,顾況留下了一系列关于他的故事,其中包括与儿子的关系。这段关系充满了传奇色彩。一则传说讲述的是他的儿子三岁才开始说话,而到了七岁的时候,却突然回忆起前生的记忆,并且能够详细描述父亲早年的经历。这使得人们怀疑这一切是否真的发生过,或许只是一种文学上的夸张或神话化的手法来表达对于亲人的无限思念。
至于另一方面,其子非熊也继承了父亲顽强追求知识和艺术创作的精神。他虽有志于科举,但却遭遇重重挫折,最终不得不放弃官职,再次回到故乡。但即便如此,也有人认为他仍然保持着一种高洁的心境,对权力和物质世界持有一种淡泊明志的情感。
总而言之,无论是作为一个诗人还是作为一个哲学思考者,顾況父子的故事都充满了深刻意义,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探索着生命中的意义,以及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而他们与茅山之间那段曲折复杂又充满智慧的情缘,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独特而迷人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