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诗人顾况(727-815)和他的儿子顾非熊(796?—854?),都有着深厚的缘分与茅山。他们不仅生活在同一时代,而且都对茅山抱有浓厚兴趣。然而,他们与茅山之间的关系远不止是简单的居住,而是一种精神上的契合。
顾况,字逋翁,是苏州人,以其才华横溢而闻名于世。他曾经拜李泌为师,对道家方术颇有研究,这也使得他对茅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自然景观和隐逸生活的赞美,以及他对于现实社会的一些讽刺和感慨。
《海鸥咏》中的“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表达了他对于朝廷的一种嘲讽态度。而《临海所居三首》中的“家在双峰兰若边,一声秋罄发孤烟”,则透露出他内心对于自然之美的向往。
顾非熊,顾况之子,也是一位诗人,他性格滑稽好辩,与父亲相似,都喜欢以幽默和机智来应对周围的人。他在科场中辛苦挣扎多年,最终进士及第,但这并没有让他感到满足或高兴,他选择归隐茅山,与父亲一样寻求一种超脱尘世的心灵寄托。
两代人的故事,如同天庭换了几任玉帝一般,让我们思考关于权力、成就以及内心世界的问题。这段历史,不仅是对一个家族命运的一个描绘,更是一个时代精神、价值观念变化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