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诗人顾况(727-815)以其才华横溢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闻名。他的父亲、苏州海盐(今浙江海盐)人,也是一位学者。两人都对道家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都是宗教信仰自由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
顾况受李泌(722-789)的影响学习“服气之法”,并曾尝试“能终日不食”。他曾经是朝廷的一员,但因为对现实不满,他选择了归隐茅山,自号华阳真逸。在那里,他潜心修道,向道士学习“清虚服气,餐芝饵石,修导养之法”。
顾况在茅山筑庐安居,以诗书为乐。他写下许多关于自然和自己修行生活的情感表达,如《夜中望仙观》、《山居即事》等。这些作品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追求内心平静的心态。
然而,这段时光并不完全是平静的。顾况失去了一个儿子,这个悲剧事件被记载在他的诗作《大茅岭东新居忆亡子从真》中。他后来又得了一子,即著名诗人的顾非熊。但这个故事也充满了神秘色彩——据说当年小男孩三岁才开始说话,当七岁时竟然讲述起前世的事情,与他父亲死去儿子的生前相呼应。这让人们怀疑是否存在轮回转世的情节。
顾非熊本身也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他性格诙谐好辩,与父亲一样喜欢玩笑和狂言。不过,在科场中的辛苦挣扎最终没有得到预期结果,只是在会昌五年(845)由武宗亲自调阅试卷及第。而这之后,他也像父亲一样,不乐于逢迎,最终弃官归隐茅山。
至于他们究竟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以及他们在茅山上的最后几年,我们只能通过传说和猜测来推断。一切似乎都陷入了历史的大漆画上,无声地诉说着那段古老而神秘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