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况(727-815),字逋翁,苏州人,唐中期著名诗人。他的父亲是苏州海盐(今浙江海盐)人的李泌,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道教大师。他不仅擅长书法,还精通医学,并对《周易》、《老子》等道家经典有深入研究。
顾况早年受李泌的影响,学习了“服气之法”,并曾尝试“能终日不食”。然而,他仕途坎坷,一生未能达到理想中的位置。在他的一首诗《海鸥咏》中,可以看出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万里飞来为客鸟,曾蒙丹凤借枝柯。一朝凤去梧桐死,满目鸱鸢奈尔何”这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失望。
贞元十年后,看透世事后的他最终弃官入道,与亲族共居句容云阳里,就读于元阳观,这里的读书生活成为了他后来皈依茅山宗的一种情结。顾况在归隐前,也曾多次访问过茅山,那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氛围都极大地吸引了他。
关于顾非熊,我们知道的是,他是顾况与其妻生的儿子,但因为生母而被认为不是真正继承者。但即便如此,他还是继承了父亲顽强求学、锐意进取的精神。虽然他的科举考试经历颇为艰辛,但最终在会昌五年(845)应举时,因唐武宗亲自调阅试卷而得以及第。这一结果对于一个三十岁才考上进士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幸运和认可。
然而,即使成功了一度登堂入室,对于这样一个人来说,不免感到一种空虚无聊的情绪。这一点从项斯送行诗中可以感受到:“吟诗三十载,成此一名难。自有恩门入,全无帝里欢。”这表明即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无法彻底解除内心深处那份孤独与失落。
最终,在盱眙尉上弃官归隐茅山,与其父一样选择了静谧之路,而不是继续追逐功名利禄。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灵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宁静,但同时也可能面临着更多对于世俗世界离愁别恨的情感波动。这篇文章通过探讨顾況與兒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選擇走向不同的人生道路,为我們展示了一個古代詩人與文人的复杂心理状态以及他们在追求个人理想时所面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