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况(727-815),字逋翁,苏州人,唐中期著名诗人。饱学多才,工于书画,尤擅长诗歌,他曾著有《顾华阳集》20卷。他曾拜李泌为师,李泌(722-789),字长源,是一位学术渊博、对《周易》、《老子》颇有研究的道家宗师,对后世影响深远。
在仕途上,顾况受其叔父虎丘僧七觉学习佛经,有“根钝智短”之称,但他对儒家的政治理念持怀疑态度,这使得他的仕途充满了挫折和不幸。在贞元十年(793)之后,他看透了世事,便弃官入道,归隐茅山,与众不同地选择了一条独立自主的道路。
茅山林泉秀美,是修身养性的福地。顾况在茅山筑庐安居,以诗书为乐。他潜心修道,向道士学习“清虚服气”,期望有朝一日能得道成仙。他的这种追求,在当时社会中是一种非常独特和孤傲的行为。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即便是这样一个极端反叛者,他也从未完全放弃过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他的一生中的每一步,都体现出了他对于个性自由和精神探索的执着追求。这也正是他最终被后世誉为“唐代文学界的一朵奇葩”的原因之一。
至于他的儿子顾非熊,他们之间也有着特殊的情感纽带。据说,当年小非熊三岁才开始讲话,而到了七岁时,他竟然突然提到自己前生的往事,这些往事与其父亲死去的小儿子的生活轨迹惊人的相似。这让人们不得不思考是否真的存在轮回转生的概念,或许这只是一个寓言,用来表达人类对于生命意义和过去所留下痕迹的一种无限憧憬。
虽然关于顾非熊晚年的记载并不详细,但可以推测出,他可能跟随父亲走上了同样的道路,最终选择隐居茅山,那里的大自然给予了他们一种超脱尘世烦恼的心灵慰藉。而这两位顷刻间就变成了历史上的神秘人物,他们的人生轨迹,就像那遥远的大江南北一样,被时间渐渐地淹没。但即便如此,我们依旧能够通过他们留下的文字记录,以及流传千古的情感印象,让他们的人生故事成为永恒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