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马蹄中作者以幽默诙谐的笔触将人物置于自然之境抛弃了人为的仁义道德枷锁让读者在庄子的智慧面前体会到

《庄子·马蹄》中的“复自然本性,弃仁义枷锁”,正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探索。作者以幽默诙谐的笔触,将人物置于自然之境,抛弃了人为的仁义道德枷锁,让读者在庄子的智慧面前体会到“复自然本性”的哲学深意。

在庄子看来,人类社会过分注重仁义礼乐,这些道德规范反而阻碍了人的自由发展,使得人们失去了与大自然相融合的能力。在他的眼中,只有摆脱这些约束,回到原始的纯真状态,才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马蹄》开篇即言马之本性:食草饮水,奔腾欢悦,活得悠然自得,是颇具风骨的一种生活态度。伯乐一来,从此汩没性灵,将这一生命力消耗殆尽。庄子用一连串惊心动魄的动词,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幅真实到近乎残酷的伯乐治马画面:“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等,这些过程中,“马死者十二三矣;饥饿疲惫死去的人太多了”。这种对于生命力的无情摧残,不仅仅是在对待动物的问题,也隐含着对人类自身命运的一种警示。

而这一切,都源自于伯乐的一句“我善治马”!这句话背后隐藏着一种自我中心主义,它忽视了其他生物的情感需求,只关注如何将它们驯服为自己的工具。这不仅是对动物权利的一个批判,更是一种对于生命尊严和个体自由价值观念的大胆挑战。

然而,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常被要求牺牲个性的追求,以适应社会规则和期望。这就像那些被驯服成良好的坐骑,却丧失了它们天生的快乐与自由,那是一种悲哀也是一个警示。徐悲鸿笔下的那匹没有任何羁绊,一往无前奔腾如野火,如同排山倒海般释放着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就更显出了这种精神所蕴含的情感深度。

庄子的理想国——至德之世,是一个没有纷争,没有差别的地方。在那里,没有外物强加,没有精神上的束缚,即使是最野蛮的人类也能得到平等地位,并且能够生存下去。这是一个基于信任和理解构建起来的地方,而不是通过强制或控制实现的。但这样的理想似乎远离现实,因为我们的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形式来压抑个人的天赋,以维持既有的秩序。

当我们站在这个时代,看见周围的人们为了名利功业忙碌忘形时,我们是否还能停下脚步,用冷静的心去思考一下自己内心的声音?是否还有勇气走向那个曾经安宁而又恬静的地方,那里充满的是爱与尊重,与大自然协调共生?

卢梭说:“野蛮人所以不是恶的,不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而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不善。”那么,当我们从容不迫地踏上回归原初纯真的旅程时,或许才能够找到真正意义上的幸福。而庄子的思想,就是这样一种指引,我们可以借助它,对自己进行一次彻底的心灵洗礼,让自己重新发现那份属于自己的纯粹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