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恩施地区民族舞蹈的创编

作者:朱政 信息来源 湖北民族歌舞团 湖北省的西南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民族歌舞的胜地。在所属的八个县市中,流传着不同种类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如利川市的“肉连响”宣恩县的“耍耍”来凤县的“摆手舞”及巴东县的“撒叶儿嗬”等。本文不涉及繁琐的各地种民间舞蹈内容,而是从分析本人创作的一个舞蹈作品《丧弄》上,为以后的恩施州民间舞蹈创编方向提出建议。 一、深入理解地方舞蹈形式的文化性舞蹈作品《丧弄》是根据巴东县民间歌舞形式——“跳丧”创作的。在逝去的亲人好友的葬礼上,纵情歌唱舞蹈的风俗,在世界范围内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比如吉普赛人的葬礼,大家会跳起自己民族的代表性舞蹈,琴师为人们伴奏,还有食物供人们取用。而生活在清江流域的土家族人民则有把丧事当做喜事办的独特丧葬习俗,即男人们通宵达旦在葬礼上载歌载舞的一种舞蹈形式——“跳丧”。土家族“跳丧”,即“跳撒叶嗬”。无论是民间的发展状态,还是传承的景象,都显得枝繁叶茂。究其原因,其中重要一点是它代表着土家族的精神——乐观、豁达的生死观。专家称撒叶儿嗬表达了土家人对生命价值的肯定,是维系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纽带,是土家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它表达了土家人的生死观和宇宙观,保留了渔猎时代和农耕文明的生活画面,积淀了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的遗存。 “土家族撒叶儿嗬”又称“跳丧”,或叫“打丧鼓”,是清江流域土家人的一种丧仪歌舞形式,最早起源于殷末周初的“武王伐纣之歌”,汉代称“巴渝舞”。最早的历史文献见唐樊绰《蛮书》和其他典籍。现主要流传于包括巴东县大部分区域和周边建始、鹤峰、长阳、五峰等县的部分区域,而在巴东野三关、清太坪、水布垭中心流行区域里,其音乐曲调之多,舞蹈表演套路之丰富,在流行的周边区域很难看到。 二、从人性本身出发展示舞蹈艺术性现在有不少的民间舞蹈作品,仅仅是在场位的调度,动作的繁复中展示所谓的“精致美感”。运用大量的人力物力去营造舞台绚丽的效果,不惜重金打造音乐与表演服装。从纯商业角度出发,使舞台像个狂欢节的场景,而其中的舞蹈内容也浮躁浑沌,不明所以的动作,大量意识流的表现,模糊的主题,只苦了真正的观赏者——普通群众。当民间舞蹈作品失去了其人性表现和关怀后,就会成为观赏者眼中的“缪斯”——只可远观瞅热闹,失去了与群众感情上互动的基础。这样的民间舞蹈作品,从其本质上说,绝对是失败的。舞蹈动作是无穷的,只能选取为了服务明确精神主题的动作,才能创作出理想的舞蹈作品。 其次,想单纯的展示舞蹈动作的华丽和优美的话,群舞形式是聪明的形式。而想使作品展示生命力的一切时,独舞形式本人认为是最好的选择。“以小见大”“方寸之地见乾坤”是高级创编的方法。而且当舞蹈的主题和形式浓缩到个人的时候,这个表演的“人”的位置前所未有的鲜明起来,所有的情绪和动作细节都会被认真的观察和对待,当然受地方环境因素制约,恩施州本土舞蹈创编中极少运用“独舞”形式。但不代表以后的发展方向还会墨守成规。充分运用身边的资源,大胆的运行自己的想法也是恩施州本土舞蹈编导们继续努力的方向。那么;在明确了自己的编导方向之后,我需要一个让自己得以融入这个特殊场景中去的人物——表现土家民族个性及灵魂的切入口。“守灵人”——便是我选中的我所要把握和演绎的对象。“守灵人”在葬礼上舞蹈着,他所有表现的喜怒哀乐,决不只是一个舞蹈演员单纯的一种情绪。他对于亲人好友的离去有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按照当地人丧事当作喜事办的习俗,他的喜、他的悲,土家人送死迎生的悲喜,到底要怎样去表达呢?正是这些关于人性化的方方面面的复杂问题,成为我创编的最大动力。首先要了解的是这个族群的民族性。我熟知的土家族人生在大山里,长在大山中,祖祖辈辈在深山中劳作生活,是名符其实的大山的儿女。对于外面世界的精彩他们只能从电视上得到些许了解,他们生命中深刻存在的,也是养育他们、赋予他们也让他们世代所守护的,就是那些连绵逶迤的大山。大山阻隔着他们通向城市繁华的道路,也同时保存了他们祖祖辈辈对于生命的信仰与传统的习俗。撒叶儿嗬的表现形式我认为是山民们对于亲人好友逝去的一种追思,同时也是在这样一个恰当的场合下,娱悦心情,释放情绪,渲泻情感的重要手段。在传统习俗的平台上,有这么一个能让自己纵情高歌,使平时为生计劳苦的灵魂有一个纵伸拳脚的机会,自然不能错过。于是,当地自然就有了“听到丧鼓脚板痒”的说法。有着这样的对于人性和民族的认识,我开始了舞蹈的编创。 三、勇于面对传统舞蹈动作的约束,加以创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创编型民间舞”;这个词是近期舞蹈杂志社提出的舞蹈新名词。当代中国民间舞编导方向已经从学院派的正统施教及编创至挖掘抢救原生态民间舞,再到从原生态上繁衍的“衍生态民间舞”---大意是;在不脱离原生态的动作形态上加入符合现代审美倾向的动作。这也是创编型民间舞的理论基础.《丧弄》中的动作素材来自于撒叶儿嗬,身体基本舞蹈动律是上下动律。在于膝关节的松弛,和藏族民间舞的下身动律有很大的相似,这应该是鄂西南地区隶属于中国民间舞中的“藏缅色块”的关系。上身的手臂走向是环绕的,即圆形,手臂外掏内绕的元素很有个性,一般来说,每次手臂外掏内绕时,起始处,都会有一个明显的强拍。这里也是创编时可以好好发挥的“小范”。中段的胯部左右来回摆动幅度大,在这里,我想到了加入个性化的具有强烈动感的前后方向舞姿,因为会加强胯部的表现力。《丧弄》的创作中,还有一个很大的形式改动。根据以往的原生态撒叶儿嗬的表现风格,不管用什么节奏,有多少人表演,动作都必须对称。而我的想法是做独舞。因此,本来两人相对配合的动作,都必须改动方向,或面对观众,或面对对角线。在将原有的原生态动作放大、动律不变的基础上,我在脚步动作上做了夸张的处理,使舞蹈的第二段华彩部分,全身处于外放式的状态,这样就能更好的抒发表演的动作张力。而对于第三段的爆发处理,我大胆的启用了“水”的概念,在舞台上利用水的表现力,使独舞除了拥有身体的表现,更扩展到道具方面。而在整个舞美光影效果所达成的氛围中,水珠在空气中所产生的刹那光华,好似生命走向极致的一瞬。另外,在表现舞蹈的内在精神方面,需要处理的有层次感和节奏感。在《丧弄》中;第一段是守灵的静暱。这一部分利用了撒叶儿嗬的原始舞蹈形式“待尸”的方式,一个人背对观众、跪于地面独自面对着那个神秘而让人敬畏的空间,等待着来自灵魂的召唤,安静的、虔诚的。当音乐开始从低处缓缓流淌时,应该是守灵人的灵魂最先受到感悟,通过手臂小动作的处理,展示其精神在这个特殊场景中的萌动,之后象征性的“抽泣”身体的小痉挛,表述着浅层次的悲哀感。第二段是舞蹈中的华彩部分,也是对观众展示的大块舞段部分。其中运用了撒叶儿嗬原生态舞蹈“摇丧”、“跳丧”中的基本动作。也是有意识将表演者的精力尽量掏空的一段处理。守灵人在此表演段落中,尽情释放着情绪,悲和喜的基本情绪都要在这一部分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这当中使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表演者,而这些外在的表达,近似于傩舞中面具的形式与作用。第三段是走向生命的极致,仿佛守灵人必须要通过跳撒叶儿嗬这一形式,才能掏空自身所有的精力送得亡人归。手中那沾满着水花的腰带(“孝帕”),在空中尽情的挥舞着,象征着生命纵使如这光影下的水花有着如此灿若云锦般的璀璨,也注定要坠下,融入泥土,静待升华和轮回。又仿佛滋润着亡灵干渴的喉舌,送上竭尽全力的慰藉。而舞蹈最后,守灵人疲惫的身体依然放纵着重复着基本动律,走向舞蹈开始的方位,表现了土家人坚强、勇敢、粗犷豪放的民族精神,始终在土家人生命的轮回中升华,轮回,永不停息。 总之,从一个舞蹈作品来论述自己对于以后恩施地区舞蹈创编方向,我想是很需要勇气的。从自身角度来说,我观察的恩施本土民间舞蹈虽然形式多样,素材丰富。但是想走上专业舞蹈的平台,还需要深层次的加工及润色。多多利用本地域音乐风格强烈的原素,创编出符合大众审美情感认同的舞蹈作品。我自己喜欢运用当代的舞蹈表现手法来进行原生态舞蹈的“转型”,自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恩施地区舞蹈的表现形式。而且也受到了业内外观众的好评。使我坚定了“立足于本土文化,不断在其表现形式及内容上创新”的想法与方向。独舞《丧弄》最终获得了去年恩施州民族民间舞蹈大赛职业组表演一等奖和节目二等奖。由于本人的舞蹈专业是古典芭蕾教育方向,这次的民间舞创编着实是对于自己的一次突破。鄂西南民间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遗憾的是一直以来,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系统化的整理、教学与传播。本人运用所学的专业舞蹈知识,对于撒叶儿嗬这种舞蹈形式作个性化理解,并以“编创式”的手法来完成作品《丧弄》,更多的是希望今后能在鄂西民间舞蹈的挖掘整理、创新发展上与各位专家一起尽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