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4日,苗族古瓢舞经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为Ⅲ-140
苗族古瓢舞也叫“苗族瓜瓢舞”,是苗族男女老幼喜爱的一种独特的娱乐形式,每当丰收时节和苗家节日,男性身着盛装,女性身着“百鸟衣”,由男子手持古瓢琴奏出古朴独特的音色走在前面,女子跟在后面伴随琴声摇曳起舞,步步生姿,踩着琴声跳起舞,共庆丰收和节日的喜悦。
在黔东南州,有一种流传许久的,始于唐宋之前,盛于明清之后的舞蹈——古瓢舞;每逢佳节,苗家姑娘会头戴银饰,身穿绣有彩色抽象的龙、鸟,缀有白羽毛的衣裳,在琴音下摇曳起舞。
关于古瓢舞的传说就有两种:一种是据当地《苗族古歌》记载:“白枫香树的枝丫伸满天,有两枝拖下来,一枝变成了芦笙,一枝变成了瓢琴。
另一种则是民间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当地的有钱人家买来芦笙又吹又跳,而贫寒的人家无钱买芦笙,于是就用桐木和薄木板制成简单的琴,以代替芦笙作为娱乐器乐,这样一代一代相传下来,时至今日,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古瓢舞。
古瓢舞之所以取名为古瓢舞,是因为这个舞蹈是由古瓢这一乐器来伴奏的。那古瓢琴是怎样的乐器呢?
古瓢琴,苗语也叫“格哈”,是古瓢舞不可或缺的“伙伴”,其结构简单,制作精良,古朴古拙,状似家用水瓢。
其琴声低沉厚重,具有很浓郁的抒情韵味,是苗族人民特有的一种古老的民间传统乐器,更是难得一见的苗族民间艺术的珍品。
古瓢琴一般都是由男子来制作,因为这既是男子舞蹈时手上的道具,也是舞蹈中的伴奏乐器。
为制作古瓢琴,他们会取一段材质好的桐木木,在上面画一条中轴线,然后用工具将木材掏空,砍去多余的部分作琴把,盖上一块木质作面板,将琴身制作成瓢状。
在琴的面板会留着音孔,或者有的干脆在面板上留些空隙作音孔,最将一根音柱由板面直插入共鸣箱内后放上两根弦。
古瓢琴的弦是用牛皮丝做成,弓丝用棕丝做成,为了增加摩擦力故在旁边加一些松油,使其古老古色古香。
这两根琴弦可不简单,弦只有两根,但能发出8个与当地苗语8个音调相吻合的音。但凡是有能听懂当地苗语的人,光听琴声就能准确地分辨出舞曲表达的内容。
古瓢舞是有词曲的,通常称为古瓢词,由“唱词”和“歌词”两部分组成,“唱词”是指每一首古瓢词都有口唱词,或称“口读谱”。
而古瓢曲是通过两根弦奏出的高低不同声部配以合声组合,把节奏的缓急、强弱等等组织统一起来。
曲调有:喊姑娘调、起步调、送姑娘调。
演奏的舞曲有邀约曲,赞美曲、欢舞曲、生产劳动曲(尤其反映渔猎内容的)和分别曲。
古瓢舞之所以取名为古瓢舞,是因为这个舞蹈是由古瓢这一乐器来伴奏的。那古瓢琴是怎样的乐器呢?
一种古老的渔猎生活,真实遗留下来的舞蹈形式
古瓢舞的基本动作是由几个男子在前面,一边拉古瓢琴一边跳舞,而女子踩着古瓢琴点子,双手放在胸前呈抱圆形上下摆动,有扭腰、摇胯、转身等动作。
古瓢舞的舞步单一而舒缓,舞步的变化是根据音乐的变化而变化,有二拍子、三拍子、五拍子、七拍子的,节奏是2/4、3/4的不规律组合。
主要动作的名称有跳圆、格呆(踩步)、格吊(前后左右转)、格览(踩二胡路声调)、拚向(模仿鬼跳舞)等等。
四步舞节奏明快、四步一转顿足变化。五步舞以圆圈为型、以顿足来回走动、上前、退后,时散时聚。
古老原生态的舞步配以女性盛装,显得古朴、典雅而大方,哪怕只是看一眼古瓢舞,都会一世难忘。
古瓢舞进校园:丹寨县雅灰小学把苗族古瓢舞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通过古瓢舞表演、古瓢琴演奏技巧教学等形式,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非遗的魅力,增进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近年来,丹寨县积极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并充分发挥民间文艺乡土人才的作用,组织非遗传承人把传统非遗送进校园。还将苗族芦笙舞、苗族锦鸡舞、苗族古瓢舞等非遗舞蹈经过改良编排后,作为校园课间操在各乡镇学校推广,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