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百家犹如春风拂过五湖四海带来各色花朵竞相绽放道教文化则是这片大地上最为古老而庄严的树木它们静立于

养生是人们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为了保护生命、繁衍后代、保持健康所进行的一些自我保健方法。现代养生则是在此基础上,从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考虑,以控制和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其特征是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个体到群体,以医院扩大到社会。

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运行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一年之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时气候更迭,使万物表现出生长收藏变化规律。顺应时序更移进行调摄护养,就会健康长寿;违背了它,就要患病早衰。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智者之养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的养生要求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的原则,并论述了春天养生的方法,如晚睡早起,节情欲以葆身之气,不饮酒以防逆上之火,以及食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在《黄节内经》的基础上,历代名医总结出了许多四季養生的理论和方法,如在夏天要注意心旺肾衰,不吃冷食,对付燥热;秋季要收敛神气,不吐不汗;冬月则要暖足凉脑,无论外界如何寒冷也不用发汗。

由于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差别较大,因此人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也不尽相同。东南沿海潮湿温暖宜清淡除湿食品;西北高原干燥宜性温热散寒。顺应自然规律,是提高食物疗效并使其适应不同地理环境条件的一种重要措施。

中华传统養生的科学精华在于中和養生,即凡事需有度。这里的“度”即为平衡,是一种整体观念,将人与自然及身体各器官均视作一个有机整体。如果任何环节发生障碍,都会影响正常生命活动。此外,还必须根据所处季节(天時)、地区(地利)以及个人身体状况来调配饮食及保健措施,使生活有规律,这个规律既符合生物学规律,也符合自然法则,就是天地人合一。

因此说,被称为健康的是一种完整无缺的情感状态,那是一种对自身需求满足的心态,一种对他人的理解深刻的心灵,一种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探索的心境。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寻找,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大舞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与自然共存,与社会融洽,与自己保持谐音,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天地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