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白云观举行了全真派自解放后首次的传戒大典,此刻我们有幸见证这一历史瞬间。图片由宋士洪道长提供。在这庄严而神圣的场合,戒律被视为一种禁止和归真的义务,是修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天真皇人曾说:“既称道士,非道士之模范不行;凡言真人,非真人之规不习。”在进入戒坛之前,每个人都必须秉持诚信,并在接受戒律时保持安静与威仪,以远离五祖和七真的尘世纷扰,从而成为一个完美的榜样,为家风树立着。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全真派传授戒律并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而是更像是一项严谨的教务活动,它体现了对道教传统的一种重视以及对自身规范的一种坚守。这是为什么呢?事实上,全真派并不是第一个开始进行传授戒律活动的组织。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正一道教开展过类似的活动,这一点可以通过众多古籍中的记载来证明。
例如,在敦煌文书中,有一份唐代文献记录了王景仙女道士受十戒十四持身品牒的事迹。这份文献显示,即便是在唐代,也有人为了超越三界、达到上清境界而愿意遵循这些规矩,这无疑反映出当时受戒者的精神状态。此外,由于印度佛教主张讲经辩论,而没有明确记载关于传授戒律的手续,再加上中国佛教关于此方面的记载主要集中在唐宋之后,因此人们提出的“学自佛教”的说法其实站不住脚。
全真派对于其传授法律则格外认真,不轻易将其赋予他人。当方丈大律师决定接受新门徒,他会根据十个标准来评判对方是否适合接收这种高深法术:好求胜法、好近贤智、聪哲赏别等等。如果门徒符合所有条件,那么方丈才会正式承诺并指导他们如何践行这些规定。
然而,如果没有合适的人选,无论多么渴望获得这份知识的大师也不介意石匣藏于名山福地或海岛龙宫中等待未来能够继承者出现。而这样的制度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太上转授给下面的科仪,从此成为了整个世界上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