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风潮中,人类文明如同一艘巨轮,在浩瀚无垠的宇宙海洋中航行。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宗教与文化之间的相遇和交融,也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正如英国天体物理学家爱丁顿爵士提出的时间之箭一样,我们的心灵也在不断地向未来指引,并寻求一种超越时空限制的永恒希望。
德国教思想家卡尔·洛维特在《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一书中提出了一种线性的救赎史观,这种观点似乎很符合我们的直觉,但实际上,它可能不够简单。在全球意识、生态意识、对话意识等精神现象面前,我们发现自己正处于一个全新的时代。这是由人类生活全面全球化以及高科技渗透日常生活所导致的一种特殊性。
汉斯·昆将库恩(Thomas S. Kuhn)的“范式转换”运用到文化和宗教领域,而卡曾思提出了“第二轴心时代”的概念,以区别于轴心时代。这两者都强调了文化和宗教之间交流,以及各传统深入探寻大地根源以开创未来的重要性。
斯维德勒认为我们应该进入“全球对话的时代”,即从过去的独白走向今日的对话,而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般的情境——或者对话,或者死亡——成为我们今日面临的问题。斯宾格勒和阿汤因比则分别预言了西方文明的大衰落,他们对于西方文明出路持悲观态度。而塞缪尔·亨廷顿则预言了不同文明间冲突,将会影响到整个地球。
许多哲人,如保罗·尼特、约翰·希克、约翰·科布、阿部正雄及雷蒙·潘尼卡,都提出了自己的应对策略来解决诸多难题。潘尼卡尤其强调了不同民族之间理解和互动至关重要,他写了一部《对话经》,阐述了个人层面上的宗教相遇,对世界平衡有着至关重要作用。
安伦提供了一本名为《理性信仰之道》的书籍,他认为通过理性信仰,可以促进社会道德、正义与谐,甚至可以化解危机。他主张建立一种基于理性的共同体,以此作为人类精神世界内心思想主导力量之基座。他反对非理性的信仰倾向,并推崇科学检验,并相信宗教信仰将会理性化,即使他并不完全支持证据主义或盲目跟随信条的情况下,也坚持某种程度的人类精神追求永恒存在的事实。此外,他还同意约翰·希克关于后轴心时代各种宗教核心目标是寻求救赎或解脱这一点。但他不同意极端理性主义,不仅因为它忽视了情感需求,还因为它忽视了人们对于超自然事物真实存在感的一部分认知能力。这位作者并没有详细说明如何实现这种理想状态,但是他的设想为那些想要跨越不同的文化界限进行深入交流的人们提供了一些指导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