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一带因地域而命名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2006年安塞腰鼓就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鼓手们表演起来有“能劲、狠劲、蛮劲、猛劲、虎劲”,这“五劲”高度概括了安塞腰鼓的艺术特点。

安塞腰鼓流行地区
安塞腰鼓是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县是“中国腰鼓之乡”,但是安塞腰鼓不仅仅流行于延安地区的安塞县,还流行于陕西省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安塞腰鼓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安塞腰鼓的角色分男性和女性。男性称“踢鼓子”,女性称“拉花”,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在表演中,安塞腰鼓表演多人一同进行,又有机地揉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鼓声震天,气势磅礴、浑厚有力。
安塞腰鼓的分类
安塞腰鼓分文鼓与武鼓两种,文鼓以扭为主,重扭轻打;武鼓以打为主,重打轻扭。
1.安塞腰鼓“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
2.安塞腰鼓“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更是安塞腰鼓特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