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玄英,字子实,是唐初的一位杰出的道教学者和道教理论家。他的原籍是陕州(今河南陕县),但他曾经隐居在东海的美丽景色中。在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召他来到京师,并给予了“西华法师”的尊称。在永徽期间(公元650-655年),他被流放到了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
成玄英深入研究《老子》和《庄子》,并著有《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和《南华真经疏》。在注释这些文本时,他特别强调了“重玄”思想,这使得重玄学派成为唐朝早期道教哲学的重要流派之一。近代学者蒙文通评价说:“道家之学,在唐代前期,首推成、李。” 成玄英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玄”的阐释。他认为,“玄”是一种超越有与无的状态,不滞于任何事物。这就是所谓的“重玄”,即“又一层次上的‘玄’”。他解释说:“有欲之人,只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所以说一‘玄’,以遣双执。而后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
二是在形而上学上,他认为一切物质现象都应该视为假名,而精神世界则不能简单地用这些名称来描述。他主张人的内心与外界万物都是因缘互动产生的。
三是在修身养性方面,他强调静心是修炼中的关键。他认为,“静是长生之本,躁是死灭之原”,因此要去除躁动,保持内心平静才能达到长生的境界。
成氏等人的重梵学派进一步提升了道家的思辨能力,使其哲理性更为深刻,与佛教齐头并进。此外,它也对儒家的心性哲学产生了启发,为后来的儒家思想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至今,我们仍然可以从他的著作中汲取智慧,如《老子道德经注》、《开题序诀义疏》,以及其他几卷残存文献,其中包括蒙文通辑定的《道德经义疏六卷》等。这些作品不仅保留了一大部分历史文献,也为现代读者提供了一条了解古代文化、哲学和宗教信仰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