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玄英,字子实,是唐初的一位杰出的道教学者和理论家。陕州(今河南陕县)人,曾隐居东海。在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召他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不久,他被流放到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成玄英深研《老子》《庄子》,著有《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和《南华真经疏》。
在注疏中,他尤其强调了“重玄”思想,是重玄学派的代表人物,使“重玄之学”成为唐朝初年的道教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学者蒙文通称赞:“道家之学,唐代前期,首推成、李。”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玄”乃是无滞之名,不滞于有,也不滞于无,即为“玄”。他解释说:“‘玄’者深远之义也,又是不滞之名,有无二心,以妙两观,其源乎一道,与异名同出而异名谓之深远。”因此,“深远之理”,即非此等等。
二、万物所谓名称皆假设,无形如“道”、“自然”,则不可视作假设。认为万物因缘交合而生,而人的主观与客观亦由此生成。
三、认为静本性长生,而躁生死,因此修士应去躁归静,无欲无为。他说:“善恶忘矣,刑名遣矣,则能顺一中而处真常;虚夷任物,与世推迁;养生之一妙,在兹矣。”
如此,就能保全身形,尽其天命。自成玄英及其同辈后来形成的重玄学派,对道家的思辨性和哲理性大大提升,将其整体素质提高至与佛教齐平。此外,“重玄之学”对儒家心性的发展也有着一定启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