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岳嵩山的钟灵神秀之地,前有新天师教主寇谦之,驻足三十年,开创一代教风,被尊为国师,使得新天师道传播至北方。其后,有第十一代茅山宗宗主潘师正,在嵩山居住五十年,广泛散布茅山宗的风气,最终使其传遍天下;皇帝皇后亲自驾临嵩山,以询问关于道教的问题,这种待遇与国师无异。然而,寇谦之和潘师正的结局截然不同:寇谦之去世后,其所创立的新天师道很快便销声匿迹,而潘师正逝世之后,却有人继承并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永远不衰的事业。
隋宫玄坛上的潘師正,即字子真,是赵州赞皇(今河北赵县)人。他出生于公元584年一个世家官宦家庭。在他五岁时,他父亲因征战南朝·陈而去世,此后,他和母亲鲁氏相依为命。在信仰道家的教育下,他从小就常诵《道德经》。
十三岁那年,他守墓成了远近闻名的孝子。大业年间,当时的大明星刘爱道来到他的家乡,与他见面,对他赞誉说:“除了你,没有人能够驾驭这奔驰于三清之间的良马。”于是,潘師正决定拜刘爱道为老师,但刘爱道没有立即答应,而是带着他前往洛阳。这次旅行对潘師正在未来的道路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炀帝杨广镇压扬州期间,一位名叫王远知的茅山 道士被召至扬州进行咨询神仙事。当王远知回到了自己的居所——涿郡临朔宫时,炀帝还特意置玉清玄坛让王远知居住,这一下子使得王远知在朝野中的名声大增。刘爱多此举荐,将风姿绰约、才华横溢、性格温和且精通各种技艺的人物介绍给了王远知,不久之后,他们决定把这个人才送往北方发展茅山宗,并帮助它超越佛教。
当时,由于预感隋朝将要结束,大业末年的王遠智请辞回到故乡,并命令潘師正在同行。当他们回到故乡的时候,他们收到了新的任务,那就是要在北方大力发展茅山宗,让它成为与佛教抗衡的一股力量。这样一来,无论是身心还是精神都必须达到极高标准才能完成这一壮举。而这种壮举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事情,它需要长期修炼和学习,从而达到真正的地步。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对于那些想要成就大事的人来说,只能选择隐居深幽的地方,如嵩阳观这样的地方,这样才能专注于修练,更好地达成自己的目标。
在潜心修研中,还有其他几个重要人物加入了他们,比如陈州宛丘人的刘道合等。但最终,只有 潘師正一人成功融会贯通了所有知识,其中尤以精修三清教法最为著重。在他的努力下,最终不仅自己达到了圣境,而且还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其他人,让他们也能获得相同或更高层次的心灵境界。这也是为什么人们称呼他为“太上老君”的原因之一,因为他的学问和实践能力都是非常突出的。此外,他还研究内外丹法,以及呼吸吐纳等身体锻炼方法,以此作为提高自身境界的手段。
尽管如此,在唐高宗体弱多病的时候,当听到有人能通过炼丹再现九阳的情报后,便派人建造太乙观让 刘导合居住,并邀请他入宫进行交流。而当高宗听闻到还有一个比劉導合更加杰出的人物——潘師正存在时,便对其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敬意。不久之后,上元三年(公元676年),唐高宗亲自前往洛阳,并召见了这位传奇人物。他甚至请求潘師正制作佛书,但是由于受到的是一种更大的理念驱动——认为自己既不能接受也不愿接受任何形式的小利益,因此拒绝了这一请求。最后,当唐高宗询问是否可以替换一些物品以表达关怀时,也被坚决拒绝,因为据说在那个遥远的地方已经拥有所需而不会缺少什么。对于这样的态度,无论是谁,都会感到由衷钦佩,同时也认识到这种志向纯洁、高尚的情操确实是一件非常难得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