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论》观修章(十七)
观则观幻梦之身,修则修道德之行。忘身忘修,自入玄通之境。系形系行,沦乎死生之源。观者,智也。以智观理,理智冥合,自契中道。
《本际经》云:具一切智,成无上道。以目视物谓之观,以神悬鉴谓之观,外祛万象,内息众缘,心修众行谓之观。
修方入妙无,是圣人实践的法门;渐阶圣行,是凡人向往的境界。修习这条途径,即是实践这一过程。
《业报经》云:众苦所恼,一切皆由执着而起。一生一死,不离轮回,因何方法可脱?太上曰:“妄想颠倒皆从心起,只要了知其虚假,便能断除其妄想。”
但当定志洞察自身,全都是虚幻不实。一旦明白此事,便能渐去妄想。当妄想全消散时,由内至外,一切清静。这便是悟到真理,用“忘身”来称呼。此时,不仅身体已然解脱,也包括所有的心灵束缚和烦恼都随之消失。
《庄子》曰:“安于顺应自然,无悲欢动摇,此乃达人的忘却尘世。”从平凡到圣贤,没有超越见、学、证、利四者的法门。在这里,“见”有二:一为遇到善友,与他们讨论真经,或自己研读经典中的教义与法度;二为内省深刻地理解玄妙,从而达到最终的明朗与宁静。
“修”也有三种形式:小乘、中乘、大乘。大乘即指佛教的大乘部派,其中又分为三种果位:仙果、真果、圣果。而“利”亦有三层含义,即指那些获得以上各类果位的人们各自传授自己的教导,以引导群体,为的是利益众生和济助时代。此四个层面出发点在于无等等的高深法门,而最终归于一体,无别,无分别,这正是为了利益众生的目的所必需的一步登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真正正确地看待事物,没有其他方式可用以实现觉悟与证悟。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大道论——关于如何通过正确的看待和实际操作来达到精神上的解放与提升的一个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