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四大名山是哪几个大道论观修章十七

《大道论》观修章(十七)

观则观幻梦之身,修则修道德之行。忘身忘修,自入玄通之境。系形系行,沦乎死生之源。观者,智也。以智观理,理智冥合,自契中道。

《本际经》云:具一切智,成无上道。以目视物谓之观,以神悬鉴谓之观,外祛万象,内息众缘,心修众行谓之观。

修方入妙无,是圣人实践的法门;渐阶圣行,是凡人向往的境界;修习此法,是达至真谛的途径。

《业报经》云:众苦所恼,不是有身所致;生死轮回,不是不能自出所为。但当定志觀身,即可见其虚假,如梦如幻,无一不皆是妄想和迷惑。

太上曰:妄想颠倒皆从心起,从念我而生,从触境而迷,从心起而流浪。这便是我们常见、常做、常受的烦恼。而要摆脱这烦恼,只需定住心意,看透世间万物都是虚幻不实,这样就能断除妄想,让内外都清静了。

《庄子》曰:安于顺时,不被哀乐动摇,这便是一种高超的人格忘却尘世的一种状态。在凡人到达圣人的过程中,没有什么比“见”、“修”、“成”、“利”四方面更重要的事情了。“见”的两种,一是在善友中学习真经,或自己研读经书获取进步。一在对内省深刻地理解事物的本质,使得思维越来越纯净、宁静,最终达到极致。

“修”的三种,一为小乘佛教、二为中乘佛教、三为大乘佛教,每一种都有它自己的特点和作用。“成”的三果,也分仙果、真果和圣果,每一种都各有千秋,都能根据不同的需求去引导不同层次的人民,为他们带来光明与幸福。

这些四个法门,它们都是来源于最高最完美的事物,又归于同一个最完美的事体,因此它们没有高低贵贱,只因为了利益救济故才有区别。不论如何变化,最终还是回到那个最根本最简单的事体里去,而非真正理解这一点,就无法进行真正的 修证与悟解。大道论终于结束了,但它留下的思想仍将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