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不同宗教观影响下的民族文化交流模式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神教与多神信仰的对立面。反问式地看待这一问题,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说,无为和有为之间的差别不是影响民族文化交流模式的一个重要因素吗?
亚伯拉罕系的一神教,如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其传播方式主要表现为输出型,而信仰多神的民族,其文化交流模式则主要表现为吸附型。在这三大一神教中,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 教都强调了唯一真神对世人的一视同仁的爱,但在实践中,这种宽容性往往受到其他信仰体系的挑战。
犹太人对于家族、部落、民族传统的重视,使得耶稣强调“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爱儿女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马太福音》第10章第37节)这种排他性的宗教学念,在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对待其他宗教个体时常常采取排斥态度。
由于这种排他性的宗学观念,一神教所产生的排他性,最典型、最残酷地表现在犹太民族身上。他们自称是上帝特选子民,但历史上遭受如此严重苦难, 犹太人的凝聚力却依然坚固。这也许正是因为犹太人的精神凝聚作用不可低估,没有它,犹太民族可能早就不存在了。
基督 教虽然变通了很多犹太教的礼仪,但其核心信仰——一神崇拜,则毫无保留地继承下来。当成为国有的帝国之下,基督 教依靠罗马帝国统治者的支持成为国 教后,对于犹 太人形成了一种梦魇。欧洲历史上的对抗与迫害,并非仅仅是基于宗教学说的冲突,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出的结果,其中宗教学说的确扮演了重要角色。
伊斯兰 教在外传播过程中,也有苏非等团体采用和平方式,但是也有剑与火相伴。穆罕默德之后四大哈里发,以及随后的王朝,将伊斯兰 的疆域扩展到了西亚、中亚、南亚北非等地区,将众多民族置于新月旗下。这两大一神信仰依靠较高的地位优势,不断向外输出,从而形成了文化史上的“高原”现象。
然而,这些“高原”并不能造成真正意义上的融合。在中世纪欧洲,由于天主论国家如法兰克帝国至奥匈帝国期间,以军事征服来推广自己的信仰,即使是在同属天主论的人类社会间,也没有出现真正融合的情况。而且,这种不断对外输出消耗了大量能量,同时降低了自身国家凝聚力的同时,还加剧了不同族群间矛盾,使得巴尔干半岛成为了东方与西方冲突前沿,是世界之患也是世界之灾。
因此,当我们探讨不同宗教师练下的民族文化交流模式时,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这些不同的价值观如何塑造我们的行为,以及它们如何影响着我们彼此之间关系。此外,更应考虑这些价值观如何通过教育系统被教授,以及人们接受这些知识后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反应。此刻,我建议我们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理解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力量动态以及它们如何互动以塑造我们的未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