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道教经典,以三洞四辅十二类作为分类方法的整部《道藏》卷帙浩繁,对于初学者来说往往难以入手。如果并非是教内人士,而又仅仅只是想对道教的思想做个兴趣了解,那么笔者在推荐人们阅读的时候,必然会告知其应该先去阅读道祖的五千真文,《道德经》。作为道教的首要圣典,《道德经》不论是在教内,还是在传统哲学流派中,亦或者是在中华文化的整体概念中,都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然而,与之相对的一个事实是,老子生活的年代太过于久远,以至于他的话语体系和用词方式和现代人所理解的内容大相径庭,因此 很多人在读《道德经》的时候,第一感觉便是读不懂。尽管知道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但若问《道德经》究竟在讲什么,仿佛可以用成千上万的话语去阐述,却又总是很难简洁明要地概括出思想主旨,从而又使得“玄”变得“玄之又玄”。
其实,《道德经》这篇经典在讲什么,这本身是一个不需要去回答的问题。既然整篇分为“ 道篇” 和 “ 德篇”,那么,其 中心点必然落在 “ 道” 与 “ 德” 两个字上:
首先说“ 道”。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因为它超出了我们的认知范围。而我们真正关心的是,不是什么,我们追求的是一种状态。在老子的观念中,“ 道” 是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并且还无限地、广泛地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这意味着,“ 道”的存在几乎可以看做是不生不死。这就是一个无法触及的事物,它比任何我们能够理解的事物都更长久。
老子的另一部著作 《文始真經》(即《關尹子》) 提到了一种概念,即“天天地地者”,意思是一切事物都需要一个命名者的存在,而这个命名者正是我们人类自己。当人类出现之前或未对自然产生探知意识时,我们社会文明尚未诞生之前,天与地球早已存在并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着。这些规律性,就是我们赋予名字叫做“ 道”的东西。
这是《道德經》的第一个要素,“ 道”。它通过主宰万物生命和转化,将自然现象拟人化解释,使得万物保持了自己的规律性,从而使它们拥有了“ 道”,而这种规律性也永远融入到万物之中。
接下来引出了第二个要素,“ 德”。同样的,没有直接答案,因为它指的是通过感官接触到的具体世界。但实际上,它代表了一种价值判断标准,用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品质。当言行一致时,就显示出这一人的品质;当言行背离时,则表明他缺乏此品质。在这里,“ 德” 是外显表现形式,是人们通过感官体验到的世界,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物理界(宗教称为有色界)。
所以,无为之人,他们不是那些完全沉默或行动无效的人,而是那些能从外显表现进入内隐本质的人。他们能看到世间一切都是遵循某些普遍法则运转,而且这些法则并不依赖于个人意志或情感变化。在这样的人眼里,每个人都是宇宙的一部分,都被赋予了同等的地位和尊严,他们不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伤害别人,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行为而感到愤怒或悲伤,因为他们知道所有事情终将回到平衡状态。
最后,无为之人的特点不是他们所说的,更不是他们所做的事情,而是在乎如何看待整个宇宙,以及如何参与其中——即使只是一小步。一旦你认识到了这一点,你就会发现自己成为另一种类型的人——那种既能享受生活,又能承担责任、处理复杂情境,并最终实现自我提升和修炼。你开始明白,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反应都反映了你对于世界以及你位置的地望与理解。你变得更加包容、宽广,同时也更加坚定你的信念,不再迷失方向也不再恐惧未来。
因此,当我们谈论无为之人的时候,我们正在讨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思考方式,一种面对现实与挑战的心理状态,这些都不仅限于文字意义上的解释,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不管走向何方,只要我们的行为符合宇宙法则,便可谓达到最高境界,无需更多解释。此乃修炼最高境界之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