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爆炸性口碑和票房,一次又一次地打破了传统翻拍遭受批评的迷雾。与众多人熟知的“哪吒闹海”故事相比,这部影片以其独特的改编方式,通过一种全新的表达手法回扣原著的情节,让观众既为其丰富想象、精彩特效、高频笑点而称赞,也让他们在欣赏中思考其中蕴含的情感深度。
无疑,这是一部充满“道”文化韵味的电影——从施下“天劫咒”的元始天尊到酗酒贪杯的太乙真人,从丹书黄纸上的“傀儡符”、“换命符”到解锁乾坤圈的咒语“急急如律令”,以及那句响亮且令人铭记的话:“我命由我不由天”,这些都渗透着浓厚的道教气息。
对于熟悉道教文化的人来说,“我命由我不由天”是抗争命运的一句名言。这句话在道家经典中至少出现了四次。在《老子西升经》中说:“我的生命在我,不属于天地。我看不见,我听不见,不知道,神没有形状,与大自然相同久。”晋代高士葛洪《抱朴子·内篇》云:“我的生命在我,不在于天,还能成就金丹亿万年。”张伯端祖师在《悟真篇》中说:“药遇气类方成形,道路虚无合自然。一粒灵丹吞入腹,始知我的生命不是决定于天。”《真气还元铭》云:“生死掌握于手,变化依心,上下不能埋藏,外界不能摧毁。此乃是我自己的生命,在自己控制之中。”
影片中的小哪吒说:“去你的命,我自己的命,由我自己来决定,不是被安排好的!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没有什么事是已经注定的,你自己的命运你自己来定——这是小哪吒教给敖丙这个关于转生的魔法。“灵珠”和“魔丸”,同出一源,如阴阳两极,看似截然不同,却又互补对立。这样的设定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老子的《道德经》。
老子的这部作品里写着:“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认为美好就是美好,那么它就变成了不好;所有的人都认为善良就是善良,那么它就变得不好。”因此,有与无相生,便有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便有高低相倾;音声相和,便有前后相随。正如所说的那样,我们的心中那些固执的是非善恶绝对判定的东西,又怎能保证不是我们自私偏见造成的一种错觉?
影片中的敖丙代表着美好与正义,是仙,而哪吒则代表着丑陋,是魔,即使连创世神也亲自降下了一场灾难试图毁灭它。这场战斗是在申公豹苦心经营之后,“灵珠”成功注入龙蛋,而最终却变成了那个被诅咒的小孩——即将成为黑眼圈、塌鼻梁、居然郎当、破坏力强大的小混混“魔丸”。
此儿一出结界,全陈塘关都会颤抖。在苦心准备山河社稷图时,小哪吒除了捉弄他一腔关怀的大师太乙真人,并且烧得满地都是,还把救下的女孩子直接扔回给妖怪海夜叉。而敖丙,则温文尔雅谦逊礼貌懂事尊敬师长体贴父亲做好事却避开光芡(尽管是不方便暴露身份)……简直集合了所有好的优点一个身——他一袭白衣飘然出场,更是惊艳了几乎所有剧中的角色和影院里的观众。
然而正如老子所启示我们的那样:善恶并非绝对,它们也是彼此需要。“像那些标榜大家认可的大善大美一样,就可能并非真正好的事情”。善与恶、美与丑、有与无、一切皆如此,都不是固定不变,也不是分割开来的,而是一体二面。“大直若屈,大白若辱”,我们内心里那些坚持的是非善恶绝对判断,又怎能保证不是我们自身造作出的偏差?
敖丙作为本作中的英雄人物,他拥有显赫家族背景,但他的行为总让人们觉得有些许过分。他穿戴整洁,无论何时何刻总保持微笑,但同时也表现出了冷酷无情的一面。当他杀害陈塘关百姓后,他似乎感到一种释放,就像是终于可以自由飞翔一般。但这种感觉只是暂时,因为他的内心深处仍有一丝不安,这个不安驱使他继续前行,最终导致了一系列悲剧发生。
同样,对于敖並来说,她也有她的复杂性。她是一个隐藏背后的力量女性,她能够以柔弱维护家族荣誉,同时她也是一个策略家,用计谋保护她爱人的安全。但即便如此,她还是无法摆脱家庭束缚,只能默默承受这一切。她是个复杂而微妙的人物,她用她的智慧战胜困境,但她的存在并不意味着她不会犯错或会永远正确。
最后,当他们站在一起,他们似乎找到了共同语言,他们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理解。在这段旅程里,他们学会了接受彼此,同时也学会了解生活如何塑造他们,以及他们如何反过来塑造生活。他们发现,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候,他们也可以找到希望,只要选择相信彼此,并勇敢地面向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