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仿佛悬壶显迹畅享玄风

高明见 据《太清宫志》记载,李哲玄,字静修,号守中子,河南兰义县人(疑为今兰考)。生于唐大中元年(公元847)二月十七日,于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八月十二日羽化于崂山太清宫,世寿112岁。据记载,当时李哲玄真人降生时,其母梦见房间失火,因而警觉而生;出生时赤光满室,一直到散去。这少年在十五岁便场试中选后登进士第,但他性情淡泊,无意仕途,以读道书为乐,对世俗之事不感兴趣,因此弃家云游。在漫长的寻道过程中,他终于遇到了精通医术的罗浮道士,并引入罗浮山深处精修多年,从此掌握了其医术之秘。成就道法之后,他为了度化世间积累功德,便离开罗浮再次云游天下。在唐天佑元年(公元904),57岁的李哲玄留在了崂山,并筹建三皇殿。而龙头榆树,是说这棵树也是由李哲玄手植,现在已是太清宫的一景。

五代后周太祖广顺三年(公元953),京师汴京因久旱不雨、爆发疫病,那时候已经106岁高龄的李哲玄真人于是云游至汴京,用悬壶济世、咒符治病,每一次用它者都能立即痊愈,因而神医之名传遍朝野。当时后周太祖郭威听闻此事,即诏命李哲玄入宫祈雨有验,就这样灾疫顿息。大喜过望的太祖皇帝向他询问他的道术,都能应对得当,更对他礼貌有加,还想加赐厚礼,但李哲玄辞谢不受,最终敕封“道化普济真人”,并派遣使臣送回崂山太清宫。因此,这位老者是崂山历史上第一个受到皇帝敕封,将崂山带出深山的人物,也被奉为崂山十大道首之一。

回归后的生活里,他自居于庙旁,不言语,不食,只是在每日阅读《黄庭经》以自娱。在后周显德六年的八月十二日,一位许姓弟子外出办事,在半路遇到了老者的背影,而那老者携带着囊包走开。他取出了《皇庭经》一卷交给许姓弟子,说:“我将远行,我归期未定,可将此经带回,为众兄弟所知,让他们不要忘记本分,要悟透内心与身体之间相辅相成,以维护教门和度世。”许姓弟子返回庙内,却发现那位仙人的身影坐在草地上闭目垂眉,那一刻,他已经羽化成仙了。

随着时间流逝,有一年延佑元年的十月,有一位褴褛衣衫的小和尚来到太清宫挂起旗帜称自己海角居士,说要找寻某卷《黄庭经》,但当人们追问他的来历和目的,却没有任何回答,只好先让他休息。一晚过去,小和尚无踪,只留下了一封信,其中写着:“我曾在蓬莱住客,如同遨游十洲。你若重返,我必有意,你只需悟透真修。”信末附有一首字谜诗,“无走逝口上少力幼亢头女生十八子”等等,这些都是指“哲”、“玄”、“李”的三个字,同时也暗示这是一次老者的显灵,让大家知道他虽然去了又回来,但仍然关心着大家修行的事业。

东侧三皇殿旁边,有一块巨石矗立,上面平整且有几个自然形成的地坑排列如斗罡,被称作拜斗台,就是那个时候拜斗的地方。不久之后,在清代王裕恒、高仁峒两位高僧前来拜斗,他们都感到赤光降落并且感应到了什么,他们各自得到自己的愿望实现:王裕恒成为本寺长老三十余年寿达136岁,然后端庄地离去;高仁峒则前往白云观任方丈数年,最终得遇大缘,被慈禧尊崇并被封为“福寿真人”,对丛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