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时期其他书法家简介

初唐时期其他书法家简介 初唐时期,除了以上“初唐四家”之外,还活动着一批书法名家,他们大都生活在唐高宗和武后统治时期。他们的影响虽然不像“初唐四家”那样大,书法水平却都非常之高,其风格大多以一家为本而兼习诸家,所以书风或介干欧、褚之间,或介于虞、欧之间,极大地丰富了唐代书法艺术。而他们的作品有相当一部分保留在了唐太宗昭陵周围.因为去世后陪葬于帝陵是无上的荣耀,所以能够被列入陪葬名单的都是当时的名公大臣,其碑志的撰写书丹也备受重视,非当时名家就不可能被邀请加入到书丹的行列之中。这些书法家中除了欧阳询、褚遂良这样的一流名家,也包括了殷仲容、高正臣、王知敬、赵模、诸葛思祯、于立政、王行满等。除了这些昭陵碑版书家,还有孙过庭等。 唐高宗和武则天对书法艺术的喜爱也对当时的社会风气产生一定的影响。高宗自幼受到太宗熏陶,书法学习王羲之,虽笔力柔弱而自有风神。武则天也像太宗皇帝一样,不仅收集二王法书,也常常临写赏玩.朝中又广揽能书之臣,当时名家殷仲容、钟绍京、薛曜、王知敬、欧阳通等皆侍从左右.武则天本人的书法作品传世有《升仙太子碑》,行草书,出于二王而略带章草意味,婉约流畅,颇有风韵。中宗、睿宗等也都喜爱书法,只是水平有限。 殷仲容,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人,唐代著名书画家殷令名之子,颜真卿的舅祖。殷令名精善书法,当时几乎与欧阳询齐名,风格也与欧阳询非常接近,传世作品有《裴镜民碑》,全称《隋故益州总管司马裴君碑铭并序》,贞观十六年(637)立石,李百药撰文,原石在山西闻喜。从《裴镜民碑》的书法来看,殷令名的书法只比欧阳询、虞世南稍逊一筹,骨肉停匀,清映而端美,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殷仲容历官秘书郎、工部郎中、申州刺史等。善隶书,而尤以善题署著名,当时名寺多请殷仲容题写。传世碑刻有《李神符碑》(651)、《褚亮碑》(683)、《马周碑》(674)和《武氏碑》(668)等.皆为大字隶书。 《李神符碑》书于唐高宗永徽二年(651),在陕西三原,隶书。点画古拙而雄强,多带折刀头状,略显呆板,神采不足。《马周碑》书刻于上元元年(674),端庄雄阔,笔意精妙,像《李神符碑》一样,是典型的唐代隶书,但比前者更加方整雄浑。 王知敬,生卒年不详。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一说洛阳人。主要活动于唐高宗和武后时期,历官秘书郎、少府监垂、膳部员外郎等,武后时曾官麟台少监、太子家令,人称 “王家令”。长于楷书和行、草书,尤其长于碑版署书。张怀瓘《书断》称其“工草及行,尤善章草,入能.肤骨兼有,戈戟足以自卫,毛翩足以飞翻。”王知敬当时的声名和房玄龄、殷仲容相伯仲,因长于楷书,高宗咸亨三年(672)即已奉救书写《金刚经》。其风格则介于欧阳询和虞世南之间。唐·李嗣真作《书后品》,列王知敬与萧子云、智永和陆柬之于同品,井称颂其书法如“碎玉残金”、“云间孤鹤”,可见王知敬的书法在当时多么受人重视。其传世作品有《卫景武公李靖碑》和《少林寺金刚经》等。 《李靖碑》全称《大唐故尚书右仆射特进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赠司徒并州都督卫景武公之碑并序》。许敬宗撰文,王知敬书丹。原石在陕西礼泉昭陵之前。楷法精熟,点画遒美可爱,精妙绝伦,既有北碑之劲利,又有南书之蕴藉,艺术价值颇高。 高正臣,广平(今安徽宿县)人。唐睿宗李旦为王时府属。历官奉仪郎,直右春坊、朝议郎、卫尉少卿,润、湖、申、邵,襄等州刺史。好交游,与当世名家陈子昂、陆柬之、张绍先等人相往来。长于行书,主要学习王羲之而能得其形神。传世有《明徽君碑》、《杜君绰碑》和《赵国太妃燕氏碑》等,用笔结体皆以王羲之为准的,而稍显柔弱。楷书则介于褚遂良和欧阳询之间,点画精劲,风度翩翩。 赵模,生卒年不详。唐初内廷供奉拓书人,曾奉太宗救幕拓王羲之《兰亭序》以分赐诸王大臣。传世作品有《高士廉茔兆记》,在陕西礼泉昭陵附近,唐高宗永徽六年(655)立石,许敬宗撰文,赵模书丹。其书法有虞世南风味,而点画更加坚挺,风格俊朗而秀逸。清代学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称赞赵模的书法点画遒逸,可以与王知敬比肩。从《高士廉茔兆》来看,其书法水平确实不在王知敬之下。 初唐时期其他书法家简介(2) 王行满,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干唐高宗时期,官至门下省录事。传世书迹有《韩仲良碑》、《周护碑》、《浮图铭》和《招提寺圣教序》等,当时书名显赫,招提寺《圣教序》由王行满书丹就可见一斑。1964年发现的《周护碑》点画精绝,气韵冲淡和雅,水平很高。《招提寺圣教序》原在河南惬师招提寺,为王行满的代表作品,结体方整沉稳,骨圆而体方,浑厚丰满,朴实无华,耐人寻味。清代学者毕沉在《关中金石记》中盛赞此碑“用笔端方绵密,绰有姿致,不在(褚)遂良之下。”《韩仲良碑》也点画精绝,风格俊朗,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 诸葛思祯,或作诸葛贞,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唐太宗时期,为内廷供奉拓书人,曾奉软与赵模等人拓《兰亭序》以分赐诸臣。高宗咸亨元年(671)曾任许州临隶县令。传世书迹有《李孝同碑》,高宗咸亨元年(670)五月立,原石在陕西三原。其书法接近于褚遂良和虞世南,既如褚遂良书法之笔法跳宕、波碟分明,又有虞世南楷书之丰润秀劲,法度谨严,刚健清新,气韵爽朗,和王知敬颇为接近。清代著名学者叶昌炽在《语石》中称此碑之书法有‘仙风道骨,不食人间烟火,之气。 李玄植,生卒年不详。唐代赵州(今河北赵州)人。贞观时期曾官太子文学、弘文馆学士。曾奉救与孔颖达等人刊定《尚书正义》,并撰《三礼音义》,可惜今已失传。其传世书迹有《李孟常碑》,书刻于乾封元年(666),原石在陕西礼泉县昭陵之畔。其书法风格介于褚遂良和虞世南之间,点画献逸道劲,风神内敛,气韵贯通,有相当的艺术水准。 于立政(?-679),字匡时,雍州高陵(今陕西高陵)人。贞观名臣于志宁子,官至太仆少卿,约卒于高宗调露元年(679)。有《类林》10卷行世。传世作品有《崔敦礼碑》,高宗显庆元年立石,于志宁撰文,于立政书丹,书法风格与王知敬相类似,所以《石墨镌华》称《崔敦礼碑》与王知敬《李卫公碑》如出一手,叶昌炽在《语石》中也称赞于立政为褚遂良之流亚,可以和高正臣相比肩,“小楷遒媚,其结体似度,其运笔似褚,合观亦颇似王知敬《卫景武公碑》(即《李卫公碑》)。”其水平可见一斑。 姜稀,生卒年不详。陇西上邦(今甘肃天水)人,贞观名臣姜行本之孙,高宗永徽中袭封哪国公。永隆二年(681)登进士第,历官左散骑常侍等,约卒干开元初年。长于诗,与姚崇、崔日用、苏颐、卢怀慎、沈侄期等相唱和.传世作品有《姜遐碑》,其书法风格介于度世南、褚遂良之间。 畅整,生卒年不详,事迹无考。传世作品有《清河长公主碑》和《程知节碑》等。书法出于褚遂良,虽劲峭奇伟而跋庭张扬,殊少蕴藉之气. 窦怀哲,生卒年不详。唐高祖窦皇后之族孙,历官庆州刺史等。传世作品有《兰陵长公主碑》,风格在欧阳询、虞世南之间,结体谨严绵密,点画俊朗,有相当的水平。 裴守真,生卒年不详,约卒于武则天长安年间(701-704)。绛州被山(今山西稷山)人。高宗时授太常博士,武后时为司府承,贬沐州司马,迁成州、宁州刺史。传世书迹有《李憨碑》。书于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1954年陕西西安出土。点画结体既有褚遂良之风,同时和隋代名碑《龙藏寺碑》非常接近,而清劲过之。 荟萃干昭陵的还有一些水平上佳的作品,其作者因史料缺乏记载而无法详述,其书法水平都不在当时名公之下。从昭陵碑志的书法可以看出初唐时期书法艺术,尤其是楷书艺术水平之高超,已经达到空前绝后的地步,即使是像张玄靓、敬客这样后世不知其为何许人的书法家,其楷书水平宋代以后的楷书名家也几乎无人能与之相比. 孙过庭(约648-703),字虔礼,一作名虔礼,字过庭。吴郡(今江苏苏州)人。一作陈留(今河南开封)人,或作富阳(今浙江富阳)人。官至率府录事参军。传世作品有《书谱》。 《书谱》纸本墨迹,草书,作于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在中国书法史上,《书谱》是探讨书法美学和艺术哲学的巅峰之作。其书法则精于用笔,笔势纵横,墨法清润,变化无穷,姿态横生。但对于《书谱》的书法艺术,历代评价不一。张怀灌《书断》载孙过庭“博雅有文章,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俊拔刚断,尚异好奇,然所谓少功用,有天材。真行之书,亚于草矣。”并说孙过庭的隶书、行书和草书人能品。窦息和窦蒙《述书赋并注》认为孙过庭的草书有“间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如见凝于冰冷,甘没齿于夏虫。”评价不高。清代学者梁峨也认为孙过庭的草书“多滑”。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则评价孙过庭的《书谱》墨迹“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就草书的笔法变化而言,孙过庭在唐代无出其右,后世也无人能及。但由于太过熟练,行笔迅捷,虽流畅婉转而失之于流滑,缺少蕴藉沉着之气。 敬客,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唐高宗时期。传世作品有《王居士砖塔铭》,全称《大唐王居士砖塔之铭》,高宗显庆三年(658)十月刻。上官灵芝撰文,敬客书。明代万历年间出土于西安以南的终南山中。楷法秀丽精绝,笔势跌宕,风格介于欧阳询和褚遂良之间,显示出卓越的艺术才华。清代学者王谢在《虚舟题跋》中说:“敬客名不显于时,然其书法特为瘦劲,大类褚公。则知唐世能书人多,不免为巨公所掩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