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与王厚之《钟鼎款识》
薛尚功、宋代金石学家。字用敏。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卒年不详。具体事迹无考。著《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贴》二十卷,收铭文511件,绝大部分是商周铜器铭文。现存该书宋拓本石刻残卷、残叶藏于上海图书馆等处。
王厚之(1131-1204)字顺伯,号复斋(《宋元学案》卷五八)。江西临川人。南宋著名金石学家、语文学家、理学家和藏书家。 其先(曾高祖为王安石弟王安礼,曾祖为金紫光禄大夫王防,祖父王榕知诸暨县,父王王咸,知通州),徙诸暨璜山镇(今属浙江)。厚之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稍长即喜金石之学。性格忠恳内出,刚直不阿。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以乡荐入太学。孝宗乾道二年(1166)进士。淳熙十二年(1185),监都进奏院。十五年,为秘书郎兼权仓部郎官(《宋会要辑稿》职官五二之一七)。十六年,除淮南路转运判官(《南宋馆阁续录》卷八)。移两浙路转运判官。光宗绍熙五年(1194),由知临安府以事放罢(《宋会要辑稿》职官七三之一八)。 厚之修古好学,精思博考,深通籀篆。案牍之暇,对三代彝器及汉唐石刻拓本,更是刻意搜求访购。《康熙诸暨县志》称其“所积书籍,甲于海内”。出入尝以右军《茧纸建安帖》自随。每得一书一器,必校勘整理,考订签题,审其真伪,摘其疵谬,孜孜不倦于金石碑碣之学。与米芾都以善鉴书画而闻名当时。 著有《复斋金石录》、《复斋印谱》、《钟鼎款识》、《考异》、《考古印章》、《汉晋印章图谱》、《题跋周宣王石鼓文》、《石鼓音释》、《考订秦惠王诅楚文》等。宁宗嘉泰四年卒,年七十四,葬宝峰岭宝林寺旁(今属璜山镇)。《会稽续志》卷五有传。王厚之所著受历代学者之推崇。清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答临川杂问帖》云:“顺伯长碑碣之学。今传于世者,有《复斋碑录》。宋人言金石之学者,欧、刘、赵、洪四家而外,首推顺伯”。明代沈明臣在《集古印谱》序中:“古无印谱,谱自宋王厚之顺伯始。”
.薛尚功《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与王厚之《钟鼎款识》二书,是南宋时代青铜古器铭文研究方面的代表著作。
薛尚功(生卒年未详),字用敏,钱塘(浙江杭州)人。绍兴中,以通直郎签书定江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善古篆,尤长钟鼎文字。搜辑考证所见商、周、秦、汉金石文字,著成《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另有《钟鼎篆韵》七卷,其本不传,可能为《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的删节本。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二十卷,薛尚功编次并释文,绍兴十四年甲子(1144)六月,郡守林师说为镌置公库。该书真迹,元初曾归周密所得,赵孟頫、柯九思、张雨、周伯琦等名家先后鉴定、观题。传世有石刻拓本和木刻本两种版本传世。石刻拓本从明始已鲜见流传,至今只存少数残页;而木刻本以明崇祯年间朱谋垔刊本为佳,《四库全书》据以收录。于省吾在1953年择优配套影印了朱刻本,近世学者公认为最佳版本。中华书局在1986年影印出版了于氏影本,附有容庚《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评述》一文,考论详尽,良可参见。对于本书的基本情况与学术特色,四库馆臣曰:
是书见于晁公武《读书志》者二十卷,《宋史·艺文志》亦同,均与今本相合。惟陈振孙《书录解题》作“《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十卷”,卷数互异,似传写误脱“二”字。然吾衍《学古编》亦作十卷,所云刻于江州,与振孙之说亦符。盖当时原有二本也。所录篆文,虽大抵以《考古》、《博古》二图为本,而搜辑较广,实多出于两书之外……其立说并有依据,盖尚功嗜古好奇,又深通篆籀之学,能集诸家所长,而比其同异,颇有订讹刊误之功,非钞摄蹈袭者比也。旧刻久佚。此本为明崇祯中朱谋垔所刊,自序称“购得尚功手书本,虽果否真迹无可证明,然钩勒特为精审,较世传写本为善”云。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
王厚之(1131-1204),字顺伯,号复斋。其先临川(今属江西)人,后迁诸暨(今属浙江)。绍兴二十六年(1156)以乡荐人太学,乾道二年(1166)进士。淳熙十二年(1185),监都进奏院;十五年为秘书郎兼权仓部郎官;十六年,除淮南路转运判官,移两浙路转运判官。绍熙五年(1194),由知临安府以事放罢。直显谟阁致仕。周必大曾言:“朝士喜藏金石刻,且弹见洽闻者,莫如沈虞卿(揆)、尤延之(袤)、王顺伯(厚之)。”陆友云:“王顺伯博雅好古,蓄石刻千计。单骑赋归,行李亦数箧,家藏可知也。评论字法,旁求篆隶,上下数千载,衮衮不能自休,而一语不轻发“。著有《复斋碑录》,久佚。《会稽续志》卷五有传。
王厚之辑《钟鼎款识》,不分卷,共收商、周、两汉钟鼎铭文五十九器,摹为三十页。每器之前,王厚之题以器名,或记出土之地,或记收藏之人,同时释其文字,均以楷书出之,每页还加钤“复斋珍玩”、“厚之私印”二印。该书历来以真迹本传世,并屡经宋、元、明、清名家题跋。直至阮元始订为王厚之所辑,并详加考释,书以隶体,以别于王顺伯之笔。嘉庆七年(1802),阮元将之刻板成书,连同题跋凡三十九页。道光二十八年(1848),阮元嘱叶志诜翻刻重刊于扬州。近世流传,多为叶氏翻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