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王羲之题卫夫人lt笔阵图gt后原文注释和译文

(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注释和译文 【解题】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据宋陈思《书苑菁华》第一卷选入。《笔阵图》旧题卫夫人撰,唐孙过庭《书谱》中,疑为右军所制,唐时原附“执笔图”;后张彦远《法书要录》始题卫夫人撰;宋朱长文辑《墨池编》,又以此为右军所作,题为书论;及陈思辑《书苑菁华》,复以为卫夫人作,自后各家著录,都无異论。近人余绍宋《书画书录解题》以为:“其为六朝人所伪托,殆无可疑,作伪者或题为卫夫人,或为右军,各本编后,俱附载右军题后一篇,其文亦甚凡近,就此书后词气观之,当亦六朝时人所依托。窃意右军在当时,或作有《笔阵图》,然必非此篇及书后之文,此两篇或即因知右军有此作,而依托为之者。” 【原文、注释和译文】 题卫夫人《笔阵图》后① 原文: 夫纸者阵也,笔者刀稍也,墨者鍪甲也,水砚者城池也,心意者将军也,本领者副将也,结构者谋略也,扬笔者吉凶也,出人者号令也,屈折者杀戮也②。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前,然后作字③。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④。昔宋翼常作此书,翼是锺繇,繇乃叱之⑤。翼三年不敢见繇 ,即潜心改迹⑧。每作一波,常三过折笔;每作一点,常隐锋而为之;每作一横画,如列阵之排云;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屈析如钢钩;每作一牵,如万岁枯藤;每作一放纵,如足行之趣骤⑦。翼先来书恶,晋太康中有人于许下破钟繇墓,遂得《笔势论》,翼读之,依此法学书,名遂大振⑧。 欲真书及行书,皆依此法。若欲学草书,又有别法。须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仍须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等⑩。每作一字须有点处⑪,且作余字总竟,然后安点,其点须空中遥掷笔作之。其草书,亦复须篆势、八分、古隶相杂⑫,亦不得急,令墨不人纸。若急作,意思⑬浅薄,而笔即直过。惟有章草⑭及章程、行押等,不用此势,但用击石波而已。其击石波者,缺波也。又八分更⑮有一波谓之隼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已有此体。 失书先须引八分⑯、章草人隶字中,发人意气,若直取俗字,则不能先发。予少学卫夫人书,将谓17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鹊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时年五十有三,恐风烛奄及,聊遗于子孙耳。可藏之石室,勿传非其人也。。 (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注释和译文(2) 注释: ①此文先见于《法书要录》卷一,题为《题<笔阵图)后》,《佩文斋书画谱》卷三载人,题仍之;《墨池编》卷一载人,题亦仍之,但在文后云:“旧本谓羲之尝渡江北游名山许、洛观碑,据东晋时许、洛未平,逸少必不可往,故删去之。”《书苑菁华》卷一载人,题与我们所用同。 ②阵:阵地。稍:长矛,即架。鍪甲:即盔甲.鍪,头盔,亦称兜鍪。城池:城墙和护城河.此是防卫都邑或国的屏障.以城池喻水砚者,形似也。心意:思虑,想法,“意在笔前”之“意”也。副将:辅佐主将的将领,为心意驱遣也.结构:指字的笔画结体和各个部分形势的布置,安排。扬笔:犹举笔。用笔作书,用笔好则书好,用笔劣则书劣,故云“吉凶”也。屈折:指笔势扭曲,曲折.此乃最用力处,故云“杀戮’也。 ③干研墨:犹不注水的空研墨,意在作书写字进行前构想。堰仰: 俯仰。平直:平与直。振动:指用笔顿挫涩进,节节加进。筋脉:指作书中的笔势.一个字甚至一篇文字,笔画可以断,笔势要相连。 ④状如算子:形状如筹码。算子,竹制的筹码。非指算盘,那是后来才有的.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算盘》:“古人布算以筹,今用算盘。”大约元代已有算盘。 ⑤宋翼:三国时魏人。蔡希综《法书论》称其为钟繇外甥。叱:呵责,怒斥。 ⑥潜心改迹:专心改变书迹。 ⑦二过折笔:谓作波或捺笔时,起笔要束得紧,颈部要提得起.捺处要铺得满,拓得开。所谓一笔之中有三过折也。隐锋:即藏锋。 钢钩:喻遒劲有力。多用于出钩的笔画。牵:犹纵画。放纵:此打钩趯笔。作此笔先要蹲,然后笔锋骤起,如“足行趣骤”也。趣骤,即趋骤,是一种势猛力大的动作。 ⑧先来:原来,本来。书恶:书丑。 ⑨真书:楷书.魏晋后对正体书的称呼。行书:真书的流便书写体。 ⑩草书:指今草。缓前急后:谓下笔始缓,收揽吐纳,然后雄逸奔放,起伏连卷,驰骋笔意,一挥而就。明彭大翼《山堂肆考》:“凡草书下笔之始,须藏锋转腕,前缓后急,形势体状如龙如蛇,意相钩连。莫令间断。”棱侧:棱为棱角突起,横鳞是也;侧为倾斜,直画尤宜侧锋取势。因草书笔画相连,患其“齐平大小一样”,故特提出“仍须要棱侧起伏”也。 ⑪ 须有点处:须要有下点处。点,侧也,总竟:都结束。“且作徐字总竟,然后安点”者,系因草书“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之故也。空中遥掷笔:谓笔着纸之前,先空中摇曳取势,然后下笔也.清蒋和《学书要捷》:“书之佳境,自能摇曳生姿.摇者,笔未着纸,在虚空中;曳,在笔之实际。” ⑫相杂:谓各体并人,交相混杂。观王羲之《十七帖》,此其变章草为今草的代表作,确有此意。篆体笔画圆转,八分多波势,古隶早期多篆意,逐渐演为带波势的汉隶。《十七帖》有的字横画起笔圆润似篆,结笔有雁尾又似隶;特别是“廿六年般今”之“砖”字,篆意古隶意浓:因此,真可谓一纸书数体并人矣。 ⑬意思:意图,立意。即笔意也。笔即直过:指笔毫直线似的漂浮画过。行笔要疾涩并用,曲直兼施,才会有笔势和笔力。如果急,只疾不涩,只直不曲,那就只能画出一些线条及由点线组成的字,而不是书法。 ⑭章草:即隶之捷也。亦称急就,行章。章程:即八分.以写篇章和法令,故称章程。宋曾糙《类说·书法苑》说钟繇书有三体,“二日章程,谓八分书”.行押:行书早期的名称。韦续《墨薮·五十六种书》:“行书,正之小讹也,钟繇谓之行押书。”钟繇书有三体,三日行押.羊欣《采古人能书人名》说钟繇用此书体“相闻者也”。相闻者,尺牍信函往返相闻也。行押,一作行押,书信用的书体。押者,署也,本指押字署名。击石波:又叫激石波、缺波。捺法中的一种。《佩文斋书画谱》卷四《书法三昧·运用》:“又有欣字燕尾者,乃《急就章》之波法也。如水之泉口流出其下,遇石激而过,故谓之激石波也。”凡永、长、分、外等字用之. (传)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原文、注释和译文(3) ⑮更:副词。另外。华尾波:一种形似年尾的波势.钟公:对钟繇的尊称。 ⑯引八分、章草入隶字:因八分波势凶险可畏,章草笔势婉媚遒劲,引人隶字,故能发人意气也。俗字:俗体字。指通俗流行而字形不合规范的字,别于正体字而言.颜之推《颜氏家训·杂艺》:“晋宋以来,多能书者,故其时俗,递和染尚,所有部恢,楷正可观,不无俗字,非为大损。 17:将谓:将要认为。将,就要.谓,以为,认为。洛下:洛阳地方。即洛阳。《石经》三体:即《三体石经》或《正始石经》.此言蔡邕书,误.蔡邕,东汉人,所书乃《熹平石经》 今译: 这纸是阵地,笔是刀和长矛,墨是盔甲,水砚是城池,心意是将军,本领是副将,字的结体和形势布置安排是谋略,扬笔是吉凶,笔的出人是号令,屈折是杀戮。凡要作书,先干研墨,集中精神静静思考,预想字形的大小、俯仰、平直、振动,使笔势相连,这样意在笔前,然后作书。如果平直笔画相似,形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法,只得到字的点画而已。往昔宋翼常作这种书,翼是钟繇,钟繇就呵责他。翼三年不敢去见钟繇,就专心改变书迹。每作一波,常常三过折笔;每写(一点一画的)起笔,常常(要)藏锋而写,每写一横画,像排云一样布列的兵。每作一戈,像百钧之弩张箭发;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写折,钩等弯曲、转折的笔画,像弯折的钢钩一样有力;每作一纵画,如万岁枯藤一样瘦劲;每作一趋笔,如足行一样趋骤势猛。翼原来书丑,晋太康年间有人在许昌掘开钟繇墓,于是获得《笔势论》,翼读了它,依照此法学习书法,名气于是大振。:要作真书及行书,都要依照此法。 如果要学草书,又有别的笔法。须要缓前急后,字体形势,形状如龙蛇,笔画相钩连不断,仍须要棱侧起伏,用笔亦不得使齐平大小一样.每作一字若须要有下点处,且把其余的字都作完,然后安点,这一点须要空中摇掷笔作它。作这草书,也仍须要篆势、八分、古隶相混杂,行笔也不得急,使墨不人纸。如果性急行笔,意思就浅薄,而笔即浮滑直过。惟有章草及章程、行押等书体,不用此笔势,只用击石波而已。这种击石波,就是缺波。又八分另外有一波称之年尾波,即钟公《太山铭》及《魏文帝受禅碑》中己有此种书体。 作书先须引八分、章草的笔势人隶字中,激发人的意气,如果直接采用俗字,则不能首先发起学习的兴趣。我少时学卫夫人书,就以为大能了;及到渡江北游名山,见了李斯、曹喜等人的书法,又到许昌,见了钟繇、梁鹊的书法,又在从兄王洽那里,见了张昶《华岳碑》,开始知道学卫夫人书,空费年月了,于是改变本师,乃向众碑刻学习。时年五十有三,担心风烛残年忽然倒下,姑且遗教于子孙而已。可将它藏在密室里,不要传给不该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