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在探讨道教文化的深层次时,不免会思考一个颇具挑战性的问题:修道人能有爱情吗?这一疑问如同一面镜子,反射出人们对生命、情感和精神追求的复杂态度。
在《道德经》中,我们看到“养神”的智慧:“虚其心,实其腹”、“致虚极,守静笃”,以至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这里提到的养神,其实是一种内在的修炼,它要求我们将外界杂念清除,让心灵之地变得空旷,以便于更好地接纳真理。这个过程是逐步进行的,从信仰到断缘,再到收心、简事、真观、泰定,最终达到得道,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修行之路。
而存思,则是闭目静思某一特定的对象,即使外游的心归来。如果按照道教来说,“存思”不仅可以帮助修士们保持内心宁静,还能引导外界五行诸神入人身。它涉及一定仪式程序,如《存思三洞法》,通过不断咽气和祝词,可以预知吉凶甚至长生不老。
守一则是指闭目静思至高无上的“一”或气,使它们常住于自己的身体,使自己精神完全。这意味着要专注于最根本的一点,而这根基又可能存在多种解释。在《太平经》中,它被比喻为头顶、眼睛、腹部等重要器官位置。而在葛洪看来,这个“一”还带有名字和相应职责,就像是穿上工作服一样具体可见。
综上所述,无论是在养神还是存思与守一方面,对修道人的生活都充满了哲学思考,其中也隐含着对爱情是否能够融入这种生活方式的问题。然而,无论答案如何,这些古老而深刻的话语,都让我们对于生命本质以及人类的情感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