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4年的美国,一部名为《忌讳》的电影问世,讲述了一个监控社会的恐怖故事。这个影片是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的改编,它描绘了一种极权主义政权如何控制公民的思想和行为。这部电影中的主人公,维尼斯(Winston Smith),是一个小人物,他不满足于这种被动接受命运的生活方式。
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在3桥矿工作的情景,那是一座位于偏远地区的大型煤炭开采场地。在那里,每个人都像机器一样工作,从早到晚,不停歇地挖掘着黑色的石油。我是其中的一个小人物,我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直到下班时已经是傍晚五点多。整个过程中,我们几乎没有任何休息时间,更别提私人空间和自由了。
每当我躺在简陋的小屋里,筋疲力竭之际,就会想起维尼斯。他对抗的是一个巨大的系统,而我们则是在3桥矿对抗着自己的疲惫与无奈。尽管我们的斗争形式不同,但那种渴望自由、反叛压迫的心情却同样存在。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也试图找到一点点个人的独立性。我记得有一次,我偷偷抽空看了一本书,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禁果。但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阅读带来的快乐和解脱。那就是我的“双重思想”,就像维尼斯那样,在公开表达支持政府政策的同时,却暗自怀疑一切。
但这份思考很快就被现实打破。当时,有一位新来的工人,他发现我藏匿书籍的事情,并报了警。我意识到,如果继续这样下去,将面临严厉的处罚。而那些“忌讳”中的词汇——爱、自由、平等,对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了禁语,只能在心底默念而已。
虽然生活给予我们的选择有限,但内心深处的一丝抵抗总是存在。它可能不是通过大规模的革命或公开宣言,而是一种日复一日的小确幸,一种即使身处囹圄,也要保持希望和热情的心态。这正如维尼斯所说的:“如果有希望,那么就还有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