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闾丘露薇元宵节文化与地域歧视的交汇点

在与朋友的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地域歧视”的复杂性。我的一个朋友虽然拥有北京户口,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北京人。他甚至尝试改变自己的孩子对北京身份的认知,尽管这对于孩子来说似乎很自然,因为他们出生和成长于此,家就像他们心中的标记。而另一个朋友则在纽约的唐人街被问及其身份,她的孩子无疑地回答说香港人,这让服务生惊讶,因为他们通常不会讲广东话。但这孩子在香港出生,有特区护照,难道不是香港人?

用语言来界定一个人是否属于某个城市显得过于狭隘,而且现在人们不再局限于一处居住。十七年前,当我跨越罗湖桥时,我意识到我只有香港人的身份了。当看到更多朋友纠结于是否获得特区护照,我开玩笑说选择困扰多么痛苦。

虽然我不常思考歧视问题,但我明白它无处不在。我也曾无意中歧视别人,因此不太介意心理上的挑战,只要不是制度性的歧视影响公平机会,即使强大的内心也会感到挫败和沮丧。

童年时期,我体验到了上海人的优越感,对那些不会讲上海话的人,他们觉得这些“外地”或“乡下”的人行为不守规矩,不爱干净等等。不过随着年龄增长,这些观念逐渐消失了,因为大学同学来自全国各地,而非口音或出身城市决定友谊。知识积累让我认识到世界之大而自我之小,所以学会宽容。

现在,当听到有人用地域来寻找优越感时,我觉得这些人其实很可怜,因为他们的心胸太窄,他们所知道的世界太小。我回忆起班上借读生的经历,他们因为户口问题被分隔出来,现在回想起来,那种制度上的歧视对个体影响深远。

尽管我仍然认为自己是上海人,但这个城市与我的关联已经淡薄,因为我的家已非那里。在香港生活,所以我清楚需要关注这个城市的一切,不仅享受它带来的好处,也为它做点什么。如果每个人都不参与,那么现在给予我的东西就会从生活中消失。

不能要求别人怎样,但可以努力让自己更爱这个城市。你可以选择忽略,但请尊重他人的爱情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