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朋友的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对于一个人的归属感,不仅仅取决于他们的出生地或长期居住的地方。我的孩子虽然出生和成长在北京,但对他来说,家就是那片土地,而我作为他的父母,只是暂时居住在这座城市。这种简单而直接的认知,让我们意识到对于城市身份的定义可能需要更加宽广和包容。
我曾有个朋友,在纽约唐人街与香港服务生相遇,他被问及自己是哪里人,孩子随即回答说:“香港人。”然而,这位服务生的第一反应却是不可能,因为他认为不讲广东话就不能是香港人。这让我想到,无论语言还是出生地,都不能单独决定一个人是否属于某个地方。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无常、多元化日益增强的世界里,每个人都可能拥有多重身份。十七年前,当我跨过罗湖桥时,我明白了自己的身份:香港人。我也见证了越来越多的人面临着是否要获得特区护照的问题,这让我感到一种选择带来的痛苦。
尽管我很少考虑歧视问题,但我知道它无处不在。我曾经也对别人持有一定的偏见,比如对不会讲上海话的人的一些负面印象。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大学期间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我开始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狭隘和错误的。我学会了理解每个人都是独立存在,不应由外界标签所限制。
现在,当看到有人依然利用地域歧视来抬高自己,我只能感到一丝悲哀。那样的心胸太窄,他们只看到了一小部分世界。而真正伟大的智慧,是能够超越这些局限,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爱好。在这个过程中,我自愿将自己的归属感扩展至更广泛的地理范围,以此表达对这个城市未来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