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平乡传承300年的乱弹宁舍饺子宴也得看中国民俗文化村

在河北省平乡县东马延村,源于明末清初的乱弹戏传唱了300余年…… “宁舍饺子宴,乱弹也得看。”这句话深刻地体现了当地人对这项文化遗产的珍视。平乡乱弹是河北土生土长的古老剧种之一,被称为当地地方戏中的‘老大哥’,在冀南地区庙会中,戏班同时表演,乱弹不开腔,其他戏不开唱,以显示戲種對於戲曲藝術的尊重。

谭明刚说:“打五更设早朝君王登殿……”随着他的声音回荡,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这里,每个人都以一种独特的声音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据谭明刚介绍,乱弹在东马延村传唱了三百年。他的祖上六代人都在传唱这种乡亲喜欢的地方戏。这份家谱记载:明末清初,他十二世祖谭文玉走南闯北,在表演中掺揽昆曲精粹,为东马延杂技艺术奠定了基础。

同其他戏曲一样,乱弹行当也分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在唱、念、做、打上各具特色。表现出不同人物性格特征。“平乡乱弹是一个多声腔剧种”,男女唱腔是本音咬字假声拖腔,最有特点的是女腔尾音翻高时发“ou”音儿,我们都管这叫‘带吼’”。除了这些独有的元素,还有众多板式和丰富的曲牌,如主体板式如“慢板”、“二板”、“快板”和“散板”,以及辅助板式如“大开门”、“小开门”、“上千梯”、“唢呐皮”、“扬州调”的流传至今。

2013年,平乡乱弹被评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尽管如此,“从青黄不接到后继维艰”,谭明刚感叹道。他与谭朝印和赵连军利用各种机会义务给爱好者上课,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习这一古老艺术形式。而且,从2017年开始,这一艺术形式已经作为校本课程正式纳入教育体系,让下一代也有机会欣赏和理解这一文化瑰宝。

回忆起过去的情景,当年的赵连军言谈之中透露出神气和自豪,“那时的戏台用竹席搭成,一头儿点着棉油灯,那灯滋滋冒着烟,在朦胧光晕中,更显得乐器清脆,而台上的彩衣飘飘吸引着台下观众……”

这样的场景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东西,同时,也激励我们要继续保护并推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使其能够流传下去,为后人留下宝贵财富。

站长统计